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镜子
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庞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作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
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陪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
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 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
第三次:                                                                                  
第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  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庞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2)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3分)
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思考。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班级开展“榜样赋能·笃定前行”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什么可拍的,我平淡得很。”电视剧《功勋》开拍前,袁隆平开口一句话,感动了无数人。正如电视剧所呈现的,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奋斗经历,却拥有同样的品格与特质:谦虚谨慎,低调务实。

修身立德,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干部,“要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节俭朴素、谦逊低调。”

谦逊低调的人,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黄旭华“甘做隐姓埋名人”,三十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为国之重器奉献毕生心血……这样的人生选择与坚守,展现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胸襟。

解放战争期间,面对各界代表抬来的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刘伯承同志婉言谢绝,连连表示“不敢当”。这个“不敢当”,既是面对成绩的谦逊低调,更是面对名利的清醒自省……谦虚不自满,是追求卓越的必备品质。如此,才能做到居功不傲、胜而不骄,积小胜为大成。

谦逊低调就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做,会淡然面对自己的成绩、不贪功,热情点赞他人取得的成绩、不嫉妒;会在遭遇挫折时勇于反思自我、寻找问题症结。只有这样做,才会在心态上理性平和,在言辞上和风细雨,在行为上务实低调,从而真正赢得尊重。

成熟的麦穗懂得低头。涵养谦逊低调之风,激扬实干奉献精神,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就一定能在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绽放耀眼的光彩。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5日,有删改)

活动一 言之有据

(1)一组同学说:“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要注意论据的丰富性。”请给观点“谦逊低调的人,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活动二 准确拟题

(2)二组同学正在讨论“如何为上文准确拟题”,请参与并完成下面组长的发言。

小语:我想以“成熟的麦穗懂得低头”为题,有吸引力。

小文:议论文的题目不能只考虑有吸引力。我觉得以“涵养谦逊低调之风”为题目更好。

小美:我建议可以仿照《论教养》的拟题方式,以“论谦逊低调”为题目。

组长:我同意小文和小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为着新中国

天暗沉,云紫赤,暮色像烧红的铁环,紧紧地箍住了湘江边上这座无名孤山。孤山上,那面少共国际师的军旗被炸得稀烂,但旗杆依然屹立,仿佛战士们挺直的脊梁。

昨天下午,作为后卫的少共国际师N团一营二连,奉命火速赶往湘江边上的这座无名高地,阻击南进之敌,以确保红军右翼的安全。

二连是尖刀连,杜鸿运为副连长,刚满十八岁。

经过昨天下午的三轮战斗和今天早上的消耗,粮米、水和弹药已所剩无几。这时,通信员坨坨带回了新命令:必须坚守到今天夜晚,为渡江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

十五岁的通信员坨坨是二连最小的战士,虽然参加红军的时间不长,但经过战火的洗礼,他身上已有了跟年龄不相称的机智和沉稳。

“明白,坚决完成任务!”杜鸿运向满身硝烟的坨坨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转身召开班排长会议。他掏出个小本子和一根木炭做成的土笔,在纸笺上写下了一句话:吾等愿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众人纷纷签名。

杜鸿运刚把便笺本塞进坨坨绑在腰间的布包,敌人就向无名高地发起了进攻。

黄昏时,敌人后撤了。天下起了小雨,北风劲吹,破衣烂衫的战士们在冰冷潮湿的岩石上趴了一整天,此时已快冻成冰棍。粮食已经吃完,炊事班的大胖用他从林子里捡来的蘑菇和从石壁上刮下来的地皮菜做了锅热汤。战士们喜出望外,杜鸿运见蘑菇汤透着奇怪的奶白色,俯身嗅了嗅,拦住了大家:“这菌菇味道不对。倒掉!”

“喂喂,不能倒!这是我昨天好不容易捡到的草菇和地皮菜,我先尝尝有没有毒,没有毒你们再吃!”大胖拍着肚子说。有几个按捺不住馋虫的战士拿出搪瓷缸去锅中舀汤,杜鸿运生怕蘑菇汤坏事,想端走铁锅,谁知不小心将锅打翻在地。

这时,耳边传来炮弹撕裂空气的巨响,两枚炮弹爆炸了。呛人的硝烟中,杜鸿运的双目被糊住,他喊着大胖等人的名字,无人应答。他伸手在地上摸索着,终于摸到了昏迷的坨坨。杜鸿运扒开他身上的泥土,又拍了他几下,坨坨这才哼出声来。杜鸿运浑身火辣辣地疼,但不知道伤口在哪儿,还是咬牙把坨坨拖到崖背的凹槽里。他清理干净眼部的泥土,费了好大力气才睁开眼睛,①只见绑军旗的那棵松树树冠已被炸弹削掉,炸得稀烂的军旗仍顽强地从歪斜的旗杆上飘出几片红絮,犹如怒放的红梅。

杜鸿运爬过滚烫的石堆,固定住旗杆,然后,他转身来到了旗杆下方。风在吹,只剩下几块布条的红旗仍在飘动,发出啪啪的声音。杜鸿运紧贴旗杆站着,双目直视前方。

当火光将敌人的黑影投到杜鸿运脚下时,杜鸿运奋力将手榴弹扔进敌群。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那团骤然亮起的烈焰射向天空。

孤山山顶的夜空绚烂得恐怖。受伤的杜鸿运拼尽全力,爬向湘江北岸的方向,向前伸去的手仿佛在指路。越来越轻盈的身体羽毛般飞入广袤的空中,周围云雾缭绕,可转瞬间云朵化为了白雾。

②突然,一面鲜红的军旗缓缓地从那片纯白中浮现、升起,接着一个又一个年轻战士从地上站起……他们的躯体越来越高大,牢牢地撑住了乌云滚滚、正向大地坍塌下来的天空,直到在虚空中形成一片壮观的红色岩雕。

这时,微风送来了战士们嘹亮的歌声,那正是《少共国际师出征歌》:

“……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节选自温燕霞《虎犊》,有删改)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成立于江西,由万余名模范青少年组成。1934年改为红十五师,后编入红军第一、二师。

长篇小说《虎犊》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和战火、热血与牺牲、追寻和传承的故事。请参与“致敬少共英雄·献礼祖国华诞”的小说品读活动。

(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描写了“军旗”,分析它们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赏析性文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海的声音

①在海岛一个纪念品摊上,我的目光被几只雕有属相图案的贝壳吸引住了。“买一只吧,不贵的,五块钱。”摊主说,“把它贴到耳旁,就能听到海的声音。”

②有这么神奇?我不信,但还是把这贝壳举到了耳边。嗬,还真是听到了一种声音,那么遥远又那么朦胧的一种声音,像是涛声,又像是风声……可是,真的是海的声音吗?

③不等我发问,姑娘就用那好听的声音向我讲解道:“它在大海里待得久了,那潮起潮落的声音,就留在了里面。”

④真是一个非常诗意的解释。

⑤我买下一只,要把这“海的声音”送给女儿。坐在离岛的船上,极目眺望碧波万顷的大海,并将那贝壳附于耳畔。海的声音遂如漫卷而来的潮水,从遥远的天边涌入耳郭……那是激荡了亿万斯年的海,那是包裹了一个星球的海。此时此刻,它以无从捉摸而又生动逼真的声音,在我的心中展开了另一种景象。那是更为浩瀚、博大、壮阔而又空茫的海,是比视野内在烈日下蒸腾的海更有魅力的海。

⑥我屏息倾听着,竟至有些痴迷。我仿佛听到了整个世界的深沉呼吸,带有凉意的海风不是吹在现实中,而是吹在想象里。前贤的呐喊此伏彼起,郑和的船队在浪涌间颠簸,邓世昌们的脸孔在海水和硝烟中隐现……大海在呼啸,海浪翻滚着,以心跳的频率撞击着胸腔……某一瞬间,我的灵魂出窍,钻进小小的贝壳中去了。海的声音又带我进入时空隧道,让我体验到了莫辩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⑦回到家,我把这宝贝给了六岁的女儿。女儿听说能听到海的声音,欢喜地接过。一听果然,却又心生疑窦,一再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便只好拿那姑娘的说法搪塞她。这样说着的时候,我却笑了。

⑧几天后,女儿也不信了。她以自己的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她告诉我,她用任何一种贝壳,或者空瓶,或者纸筒,甚至用拢起的手掌,都可以在耳旁制造出这种声音来。

⑨“什么呀,还‘海的声音’呢!净骗人!”

⑩我又一次为这“海的声音”笑了。是的,女儿自然是对的。但我仍愿意相信,这贝壳,是一只收聚了海的声音的耳朵。它是想象的贝壳,文学的贝壳,诗的贝壳。

(文/洪浩。选自2024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1)读一读描写“海的声音”的句子,选出朗读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 )

A.

要读出“我”的意外,我这样读:“还真是听到了一种声音,那么遥远又那么朦胧的一种声音,像是涛声,又像是风声。”

B.

要读出海的深远,我这样读:“那是激荡了亿万斯年的海,那是包裹了一个星球的海。”

C.

要读出“我”心潮澎湃,我这样读:“大海在呼啸,海浪翻滚着,以心跳的频率撞击着胸腔。”

D.

要读出“我”的痴迷,我这样读:“海的声音又带我进入时空隧道,让我体验到了莫辩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2)下面是一则关于郑和的随文批注。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写一则有关邓世昌的批注。(50字左右)

郑和

邓世昌

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我仿佛听到狂风怒吼,海浪咆哮;看到郑和屹立船头,目光坚定,指挥着船队向大海更深处挺进、挺进……


(3)文中写到“我又一次为这‘海的声音’笑了”,“我”为什么笑?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4)赏读第⑩段划线句子,这里把贝壳称为“耳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和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红的文化内涵

红色,作为人类最早接触并使用的色彩之一,自远古时期开始就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根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人们将红色区分得颇为细致。汉语中指称红色的词较多,如绛、赤、朱、丹等,它们同属红色,但颜色的深浅略有差别。“绛”是深红色。《说文解字》曰“绛,大赤也”。“赤”比“绛”稍浅,比“朱”要暗。“朱”与“丹”颜色相近,《康熙字典》就将“丹”直接释为“以朱色涂物”。若细较起来,“朱”是红心来的颜色,是正红色,而“丹”是从红色石料中提取的,比“朱”更加艳丽。

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尊崇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类以狩猎为生,猎物的血液是红色的,而人类一旦受到猎物的袭击,也会因失血过多而亡,红色与生命就产生了自然的关联。红色还是火的颜色,火的使用使人类从“茹毛饮血”步入“火燔熟食”,同时也为陶器等生产生活工具的制作提供了条件,人类对火的依赖自然表现出对红色的关注。中华文明发展至周朝,红色即为正统。《礼记·檀弓》就有“周人尚赤”的记载。此后历朝亦以红色为尊,汉初、唐宋皆尚赤,明朝的红色崇拜更是发展到顶峰。

红色被中华文化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产生了众多的象征意义。在传统色彩观中,红色被认为是正统地位和尊贵身份的象征,如皇帝的用印叫“朱印”。在民间,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红色一直是“中国年”的主色调,每逢春节,人们都会在门上挂桃木板,点红灯笼,放红鞭炮;红色同样是传统婚礼的主色调,穿红嫁衣、坐红花轿、喝女儿红等等。红色还象征着忠诚。南宋文天祥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丹心”指代自己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仍以“红心向阳”“赤胆忠心”这些词,来表达我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到了近现代,红色被赋予“革命”意义,成为“革命”的代名词。由于巴黎公社起义的旗帜为红色。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运动便都以红色与之关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以红色为标识,称“红色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称“红军”,革命根据地“苏区”也称为“红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设计也体现了红色的革命象征,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也是通体绛红色,彰显了庄重、威严的国家形象。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在红色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赋予红色新的文化内涵,不断开创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篇章。

(文/吴月朦。选自2023年11月1日《文摘报》。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______。

A.

自古以来人们将红色区分得颇为细致,如绛、赤、朱、丹等同属红色,但深浅略有差别。

B.

中华文明以红色为正统起始于“火的使用”,人类对火的依赖自然表现出对红色的关注。

C.

红色被中华文化赋予众多象征意义,在不断延续传承的同时又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D.

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

(2)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请你依据选文补充完整。

(3)红色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表达,如红牌、红线、满堂红、开门红等。请为下面语段横线处选择一组恰当的词语。( )

今年一季度农业生产已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实现全年农业生产_________。我们一定要守住耕地保护_________,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A.

满堂红 红牌

B.

开门红 红牌

C.

开门红 红线

D.

满堂红 红线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河出深山

汤素兰

①山里人见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关于山的智慧。“望山跑死马”,意思是你虽然望见了前面的山,但若想到那山上去,把马跑到累死也不一定能到达。你若身在山中,朝着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着水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②两山之间必有涧,涧中一线泉水,数线这样的洞泉从四围大山中滑流而出,慢慢朝盆地中汇聚,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

③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我赤脚,拎着小桶和撮箕,跳进小溪,将撮箕伸进水草中撮鱼虾泥鳅,翻开小石头捉螃蟹。

④小溪蜿蜒流过村庄。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村路则在这里犹豫一下,转了个弯,绕过山嘴去寻找大河,然后沿着大河飘向山外。

⑤我不能跟小溪一起跃进大河,也不能跟着村路走去山外。我童年的世界只有头顶那一方蓝天和蓝天下的村庄。但我的脚步没有停歇。河岸边的山坡上开凿了层层梯田,我赤脚跳跃在梯田窄窄的田塍上。沿着那些高高低低的田塍,我终于也像小溪一样,走进峡谷中的大河,去继续我的渔获。

⑥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过河。但大河曾经也是大的。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河床里大如茅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在乱石间穿行,沿着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

⑦芙蓉山下有一个水库,是在我童年时代修建起来的,水库的大坝就建在大河上。也因为修建这座水库,才使大河失去了奔腾的气势。随着水库一起修建的,还有两条渠道。其中一条渠道通过隧道,将水库的水送到我们村庄。这渠清水在流过我们村庄后,又通过一条架在盆地中间的高高渡槽和另一个隧洞,流向我所不知道的远方。

⑧渠道不像溪流和大河那般弯弯曲曲,渠道里的水也不像溪流和大河里的水可以随心所欲。溪流像调皮的孩子,整天叮叮咚咚唱歌,有时贪玩,改了道,弯进圳沟,忘记了再回小溪,就聚成山塘。大河里的水常在窄处湍急,而在一些大石头下又沉静为深潭。渠道却规定了水的来路和去处,让水流得规规矩矩、明明白白。途经村庄的渠道虽然不长,却有明渠、隧道和渡槽。明渠有一个梯形的底座,渠道送水的时候,渠水在梯形的渠道里平缓无声地流动,没有波澜,也看不见底。隧道和渡槽的内壁都是陡直的,里面没有可供抓握的水草或者杂树。所以在渠道过水的时节,父母每天都要叮嘱孩子们不要去渠道里玩水,以免发生危险。我们简直对它又爱又怕。

⑨对于农人们来说,这渠道真是太重要了。记得渠道第一次送水时,正是一个干旱的夏天。满渠清澈的河水流过村庄,不仅带来缕缕凉风,也通过渠底的孔洞,流进两旁的田野,让久旱的禾苗得到灌溉,让农人们的脸上荡漾开水波纹似的微笑。

⑩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那时候沿河正在搞建设、盖房子,于是,流沙河里的沙子被广泛用到建筑工地上去,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

⑪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直通大海。

⑫读大学后,我弄明白了,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

⑬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如今,楚江之源的水库被命名为青山湖,是下游多个乡镇的饮用水源。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楚江已经是水清岸绿,时有白鹭、野鸭在水中嬉戏。

⑭“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这是我年轻时一篇小说的题记。而关于河的这种印象,是童年时代故乡的大河带给我的。

⑮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

(选自202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梳理文章的内容,完成下图,并据此探究文章的结构特点。

A.梳理文章内容:

B.探究结构特点:

(2)文章第③段说:“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请分析作者在本段是如何写出“乐园”之“乐”的。

(3)请你为文章中画线句子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可从重音、停连等角度设计)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

(4)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年轻时以为乡村环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想象力,后来才明白,最重要的是滋养她形成了朴素的价值观大河作为乡村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哪些精神影响了作者形成朴素的价值观?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