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
柳开,字仲涂,大名人。开幼颖异,有胆勇。夜与家人立庭中,有盗入室,众恐不敢动,开裁①十三,亟②取剑逐之,盗逾垣出,开挥刃断二足指。徙全州。全西溪洞有粟氏,聚族五百 余人,常钞劫③民口粮畜,开为作衣带巾帽,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④,使入,谕⑤之曰:"尔能归我,即有厚赏,给田为屋处之;不然,发兵深入,灭尔类矣。"粟氏惧,留二吏为质,率其酋四人与一吏偕来。开厚其犒赐,吏民争以鼓吹饮之⑥。居数日遣还,如期携老幼悉至。开即赋其居业,作《时鉴》一篇,刻石戒⑦之。遣其酋入朝,授本州上佐⑧。赐开钱三十万。 (选自《宋史》)
【注释】①裁:同"才"。②亟:立刻。③钞劫:抢劫。④辈:人。⑤谕:告诉,使之明白。⑥争以鼓吹饮之:意为热情欢迎款待他们。⑦戒:告诫。⑧上佐:官名。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
A.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 | B.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 |
C.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 | D.选牙吏勇辩者得/三辈 |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逾( ) (2)如(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粟氏惧,留二吏为质,率其酋四人与一吏偕来。为了让全西溪洞粟氏遵纪守法,柳开采取了怎样的策略?
文中写少年柳开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少年柳开怎样的形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冠白冠,后来吊吊: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恶: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2)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读完此文,你认为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本老父所讲三点,从现实角度看,有哪两方面的借鉴意义。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 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唐睢不辱使命》) |
B.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C.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 ) |
D.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 |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
B.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 |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古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臣之妻私臣私:
⑵能谤讥于市朝谤:
⑶委政卿大夫委:
⑷三年不蜚又不鸣蜚: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皆以美于徐公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晏子使楚》) |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
C.国且危亡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 |
D.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⑵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简答。
邹忌和淳于髡均是用什么方法劝谏齐王的?劝谏的效果如何?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又何间焉: (2)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 (4)牺牲玉帛: 翻译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下面对选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选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围绕“① ”(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② (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2)非不肯偿也 ()
(3)所持立尽()(4)遂悉偿所负 ()下列各句与例句 “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例句:人竟以千钱取一扇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B.以丛草为林 | C.贻以金钗 | D.太祖常劝以读书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令以扇二十来 翻译下列句子。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这则故事中苏东坡是怎样的人?请你概括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