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为政》)
④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⑤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结合上述语录,对孔子、孔门弟子和孟子等人的交友之道、待友之心作简要括概。
结合社会现实和我们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交友、待友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宋·王安石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而之东壁。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号而已耳。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吾知其犹不得也。然则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先急,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宠之甚备。盖今理财之法有不善者,其势皆得以议于上而改为之,非特当守成法,吝出入,以从有司之事而已。其职事如此。则其人之贤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观其人以其在事之岁时以求其政事之见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财之方则其人之贤不肖与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此盖吕君之志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之众史 稽:考查
B.于是书石而之东壁 镵:镌刻
C.盖号而已耳 特:特别
D.然则吾法而择吏以守之 善:修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吏不良有法而莫守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B.守天下之法者吏是寡人之过
C.理天下之财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D.则其人贤不肖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这篇文章的构思不局限在眼前“厅壁题名”这件事情上,而是拓宽视野,从多方面加以发挥,直抒己见。这些政见都富有社会现实的针对性。
B.文中论述了财、法与吏三者之间互相制约的重要关系,并强调在实践中考察官吏的才能,这些都表现出作者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远见卓识,并为后来推行新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C.本文第一段简要交代“题名”之事,第二段则放开说理,指出整顿吏治是治国之本。强调没有完善的法制,国家便无从管理;没有良好的官吏,又难以守法。
D.文章叙事简洁,笔墨集中精炼而有变化。这种详略得当、能开能合的写法,显示出作者用笔的工妙。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观其人以其在事之岁时以求其政事之见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财之方则其人之贤不肖与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
(2)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宠之甚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其侪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
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道衍辅世子居守。
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三十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B.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C.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D.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难,指平定叛乱。这里是指靖难之役,是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战争。
B.两都是指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东汉文学家班固的《两都赋》中所写的西、东二都即长安和洛阳。此处的两都也是此意。
C.出阁意为皇子皇孙出就藩封。古代“太子出阁,则为之广置讲读之官,使之前有师,后有傅,左有弼,右有辅。”
D.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和稽首不同,稽首也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广孝虽为僧人,却精通文学,知识渊博。他因精通儒书通过了礼部组织的考试,还和解缙等一起纂修了《永乐大典》,并因此受到了皇上的褒奖。
B.姚广孝深谋善辩,力促燕王起兵。朱棣“靖难”起兵前,他向朱棣进献相士袁珙和卜者金忠,并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促使燕王朱棣下定决心;在燕王起兵后又以“祥兆”巧解瓦檐堕地之事,更加坚定了朱棣的信心。
C.姚广孝功劳显著,深受皇上器重。因为功劳大,皇上授予他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职位,给他复姓赐名,并追赠其祖父同样的官职;皇上因故外出时,总是把他留在南京辅佐太子。
D.姚广孝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却又不愿常居官场。他虽然接受了朝廷封赏的官职,却不肯接受皇上赐予的官宅和宫女,而是长居寺中,身着僧衣,即使年老生病,仍住在庆寿寺。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
(2)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薛琡,字昙珍,河南人。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为典客令,每引客见,仪望甚美。魏帝召而谓之曰:“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琡曰:“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
正光中,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于是豪猾畏威,事务简静。时以久旱,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洛阳系狱,唯有三人。魏孝明嘉之,赐缣百匹。
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琡上书,言:“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得其人,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请不依此。”书奏不报。后因引见,复进谏曰:“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今四方初定,务在养民。臣请依汉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诏下公卿议之,事亦寝。
元天穆讨邢杲也,以琡为行台尚书。时元颢已据酂城。天穆集文武议其所先。议者咸以杲众甚盛,宜先经略。琡以为邢杲聚众无名,虽强犹贼;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此恐难测。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天穆以群情所欲,遂先讨杲。杲降军还,颢遂入洛。天穆谓琡曰:“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天平初,高祖引为丞相长史。琡宿有能名,深被礼遇,军国之事,多所闻知。琡亦推诚尽节,屡进忠谠。高祖大举西伐,将度蒲津。琡谏曰:“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愿王无渡河也。”高祖不纳,遂有沙苑之败。累迁尚书仆射,卒。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逾月便葬,不听干求赠官。自制丧车,不加雕饰,但用麻为流苏,绳用网络而已。明器等物并不令置。
(选自《北齐书》)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B.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C.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D.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元,也作“黎玄”,即百姓,民众。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生民、庶民、黎庶、苍生、氓等。
B.停年之格,即停年格,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
C.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明器,文中指受封时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物。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琡治狱有方。他把被囚禁的人召集到华林园,审理滞留未申的冤案,最后只留下三人囚禁在牢狱。他因此得到魏孝明帝的嘉奖。
B.薛琡主张朝廷任人唯贤。在吏部时,他反对尚书提议建立的论资排辈选择官员的制度,为此两次向皇帝进谏。
C.薛琡在军事上有一定的远见。他曾先后向元天穆和高祖进言,意见均没有被采纳,事后元天穆与高祖都很后悔。
D.薛琡一心为国,力行节俭。高祖西征,他极力进谏;他临终前,告诉儿子节俭办理自己的丧事,用当时通行的服装装殓。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
(2)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五年五月廷臣九人为知府简:选拔
B.一意拊循抚循:抚慰安抚
C.人情大扰:扰乱
D.咸获苏息苏息:死而复生

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综,字居正,河中虞乡人。雍熙二年举进士第,解褐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评事。代还,对便殿 ,因言:“蜀地富庶,安宁已久,益州长吏,望慎择其人。”上嘉之,改太子中允。未几,李顺果为乱,复召见,面赐绯鱼 。寻为三门发运司水陆转运使。连丁家难,起知建安军。先是,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民输赋非便,综奏请降天长军为县,隶扬州,以六合县隶建安军,自是民力均济。时淮南转运使王嗣宗兼发运事,规画多迂滞。综因上言请复置都大发运司,专干其职。至道三年,迁太常丞,职事修举,多称荐之者。夏人扰西边,环庆大屯士马。诏徙综为陕西转运副使。时梁鼎议禁解盐,官自货鬻。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时灵州孤危,献言者或请弃之。综上言曰:“国家财力雄富,士卒精锐,而未能剪除凶孽者,诚以赏罚未行,而所任非其材故也。今或轻从群议,欲弃灵川,是中贼之奸计矣。且灵州民淳土沃,为西陲巨屏,所宜固守。”六年,迁起居舍人,再为河北转运使。时两河用兵,边事烦急,转漕之任,尤所倚办。 综继其职,号为详练。至是眷瞩甚厚,警急之际,辄资其奏处。契丹请和,乃遣近臣谕以擢用之意。景德三年,召拜户部员外郎。综言:“御史员数至少,每奉朝请,劾制狱,多以他官承之,甚紊彝制。望诏两制以上各举材堪御史者充,三院共置十员。若出使按狱,所经州郡,官吏能否,生民利病,刑狱枉滥,悉得察举。”四年,西幸,道出河阳境上。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以政绩闻,州民乞留,优诏嘉奖。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然尚气好胜,不为物论所许。
(选自《宋史·刘综传》,有删改)
注:①便殿:古时皇帝休息宴饮的宫殿。②绯鱼:旧时朝官的服饰。③解盐:山西解池出产的盐。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B.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C.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D.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说的是脱去粗布衣服,指初入仕为官。
B.“代还”指朝廷出任外官者被调回朝廷任职。
C.“领”在汉代以后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同时掌管、兼理较低的职务。.
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财政赋税、屯田水利等事宜。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综见解深刻,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他预见到蜀地将会大乱,进谏皇上要慎重用人;灵州处境孤危时,有人建议放弃灵州,他认为灵州是重要屏障,应该固守。
B.刘综执政为民,一心为百姓着想。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的百姓交纳赋税不方便,他奏请皇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有人建议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他表示反对。
C.刘综能力突出,深受大家称赞。担任太常丞时,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多人称赞举荐;担任河北转运使时,处理繁杂而紧急的事务,被称为周到熟习。
D.刘综忠于国家,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恢复设置都大发运司,专门掌管运输职事;针对御史人员过少,遇事需借用其他部门官员的情况,他建议增加御史人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
(2)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