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闻寡人之耳者( ) (2)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写批注。
示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批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
国威。有善于劝谏的忠臣,有广开言路的君主,何愁不能“战胜于朝廷”?
(1)暮寝而思之。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我选第 句,批注: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今谓人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
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
贵 ,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
文言文阅读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亡/且秦灭韩亡魏 |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诚宜开张圣听 |
C.扶苏以数谏故/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D.大楚兴,陈胜王/秦王色挠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乙)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是知也④方出神 .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
C.观之,兴正浓 | D.鞭数十,驱之别院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飘渺,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 “鬼.市”云。
(乙)小石城山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解释加点的词。
(1)裁如星点裁:
(2)少北而东少:
(3)人烟市肆市肆:
(4)良久乃已良久:.为下列划线词在(甲)文中找同义词。
(1)有若门焉()(2)望甚远( ).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2)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甲)文中把 “山市”又称为‘‘鬼市’’的原因是什么?(乙)文“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的原因是什么?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4~17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A.可爱者甚蕃( ) |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
C.陶后鲜有闻( ) | D.宜乎众矣( ) |
、“花之隐逸者也”一句中“之”与下列哪项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D.孔子云:何陋之有? |
、认真理解第二段文字,指出下面水陆草木之花比拟的对象。(2分)
菊:牡丹:莲:、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方面写“莲”的高洁。 |
B.濯清涟而不妖——从生活条件方面写“莲”的美丽。 |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体态方面写“莲”的正直。 |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风度方面写“莲”的清高。 |
、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