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17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饿 其 体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 所 不 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下列句子。(4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用原文的句子回答问题。(4分)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阅读下面苏轼小品文两则,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临皋闲题
临皋亭①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②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③及助役钱④耳。
(二)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⑤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⑥,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⑦,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②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③两税:夏秋两税。④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⑤惠州:今属广东,苏轼曾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⑥木末:树梢。⑦死法:死于军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胜 ___________
②虽兵阵相接虽 ___________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若”与“若人悟此”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 B.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 D.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谈谈你对《临皋闲题》中“闲者”一词的理解。
两则短文虽作于不同时期,但其中表达的情怀却有共同之处。请概括写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下面加点字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B.万钟于我何加焉因使唐雎使于秦 |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D.生,亦我所欲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翻译下面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用原文的话回答)
第②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比“”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翻译下面句子。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2.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 |
圣人非所与熙也 |
4. |
问:"何以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