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这些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依次写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4分)
(2)图1和图3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终以失败结束,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失败的主要原因。(4分)
(3)从上述四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先学 逐渐学习 最后学习 的过程。(3分)
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人类在推进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经受严峻的挑战。
材料一 世界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中,但他们却没有担当此重任的胸怀。他们出于狭隘的私利,互相勾心斗角,大搞秘密交易。签署的一系列条约非但没有如制定者宣称的那样保证了世界的和平,反而加深了各国间的矛盾和仇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20世纪一系列灾难的根源。
——戴维·辛克莱
材料二(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的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三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出现。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为保证战后世界和平而签订的条约,与中国有关的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这一系列条约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为对付俄国采取了什么政策?为实现在军事方面的联盟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3)材料三中“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回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古代中国,感受古老的东方文明吧。
(1)假如你来到战国时的秦国,商鞅变法后的一个农民,因为你的辛勤劳作,打得粮食很多,获得政府的奖励,这种奖励是。 |
(2)假如你是西汉著名的大儒学家董仲舒,看到社会上各种思想流传,特别混乱,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你给当时皇帝的建议是 |
(3)假如你来到了唐朝都城长安,或许可以看到许多日本来华的使团(填名称),后人一般把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称之为。 |
(4)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假如你来到北宋会发现,平民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开始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
(5)穿越历史时空,来到明朝,你可以看到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对臣民进行监督,这是明朝空前强化的表现。 |
(6)如果你来到清朝,会在(填地名)遇到不同国籍的外国商人,还可以阅读到标志我国古典小说高峰的文学作品是。 |
请在横线上依次填写好相关内容:
(1)(2)
(3)、(4)、
(5)、(6)、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我们沿着科技发展的轨迹,完成下面探究任务。
材料一蒸汽机能够提供巨大的动力,资本家可以用一台蒸汽机推动许多台机器,雇用更多的工人,组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工厂制度兴起;工业城市也开始逐渐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材料二 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点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人类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三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这场革命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战略性、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与社会结合的比过去的技术革命要紧密得多。科学研究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星球大战计划”,中国的的863计划都是国家规模的科研行动;尤里卡计划,太空合作行动,国际原子能机构更是国际间的合作。
——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
说明:图1伦敦警察手持火把在大雾中指挥交通,图2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后垂死挣扎的海鸟,图3 工业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图4核电站爆炸后的切尔诺贝利变为鬼城。
请回答:
(1)工业革命中创制改良蒸汽机的是谁?根据材料一分析改良蒸汽机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内燃机车和飞机的发明者是谁?根据材料二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这场革命”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解放宣言》的签署预示着备受煎熬的漫漫长夜结束了,令人欢欣鼓舞的黎明到来了。”
───摘自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的演说
材料三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l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四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一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面对历史发展的潮流,美国、俄国和日本都出现了社会危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三国面临的主要社会危机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指的是谁?“《解放宣言》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2分)
(4)19世纪“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在经济上和生活习惯上有何重大措施?“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世纪中期美、俄、日解决社会危机的办法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世界潮流?
近代化——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洋务运动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工业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如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既未能使中国强,也未能使中国富……甲午战争的失败,最终宣告了这一运动的破产。
——谢石敏《世界经济大战》
材料二 “广开言路,裁撤冗员,精简机构;……,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戊戌变法内容
材料三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一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五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无论是昨天和今天,甚至明天,都是中国最大的近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走十月革命的的路,建立苏维埃政权,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繁荣富强,这个理想激励着几代中国人为之不惜抛洒热血。
——张建华:《俄国史·自序》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洋务运动“使中国在工业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句话的理解。
(2)戊戌变法是近代化的重要探索,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教育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你认为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三民主义”是近代历史上哪一次革命的指导思想?有人认为这一历史事件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请说出其主要理由。
(4)材料三中“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指的是什么?你对这场运动有何评价?(2分)
(5)有人认为“1927年中国革命既走了十月革命的路,也走了中国自己的路”,请各举一例史实说明。中国人民 “当家作主”是以什么历史事件为标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