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稳健扎实、积极进取的姿态推进各项工作。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某市作为试点单位,率先编制了一份“权力清单”, 第一次将各部门权力范围通过白纸黑字确定下来。政府领导干部的办公室内,都张贴了一张权力流程图。一张图,所有的责任义务清晰明了,领导干部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让外人一目了然。该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网站,老百姓不但可以公开看到市政府手中究竟有多少权力,哪个部门可以做什么事、什么事不可以做,还能了解到每项行政权力是如何运行的。
材料二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于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1)联系材料一,运用“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的有关知识说明实行“权力清单制度”的意义。
(2)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对材料二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指标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
财政收入 /万亿 |
8.31 |
10.37 |
11.72 |
12.9 |
14.035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9109 |
21810 |
24565 |
26955 |
28844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5919 |
6977 |
7917 |
8896 |
9892 |
|
材料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当前,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如何增加居民收入,成为一道彰显政府智慧的考题。
(1)指出材料一中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材料:广东省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分析和把握广东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极力成为北京、上海之外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三极;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省文化场馆建设;划拨群众性文化活动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岭南风格的文化品牌;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广泛吸收借鉴兄弟省份、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阐述广东如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材料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3年11月1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摘要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这三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粮食价格稳中有升,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了增产和增收;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种粮等补贴力度的加大;随着外出务工工资水平的提高,选择外出务工的人数增加,广泛从事建筑、电子装配、服装加工等,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通过转让土地承包权等获得的收入也稳步增长。
材料二:根据刘易斯的人口转移理论(“刘易斯拐点”),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时,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就会产生劳动力竞争,劳动力工资水平由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决定,这时工资会不断提高。目前,城镇用工与农村用工的竞争已经展开。调查显示,在山东沿海地区1500元以下的月工资水平,会普遍遇到招工难问题,而2000元以上这种情况就很少,很多农民工开始对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提出较高的要求。
(1)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
(2)联系材料二,谈谈在应对“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过程中,劳动者和企业应做好哪些准备。
材料一: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图
注: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169元、7627元。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收入人均倍增不等于人人倍增,请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京津翼协同发展被明确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撑带”,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将为长江经济带沿岸中心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机遇。
材料一: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财政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比较
材料二:建立长江经济带,可以串起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大板块,更好地实现地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互补、产业的转移衔接和优化升级以及市场的整合统一,目前,付诸实施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中国要在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有效推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发展,使之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必然是一个关键性任务;另一方,中国当前处于发展速度换挡器、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亟须寻找新的发展引擎和促动转型升级的抓手。
材料三:长江文化是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归趋性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长江流域共有14个民族自治州,32个民族自治县,全流域50多个民族总人口约4亿人,从其生存空间来说,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这些地区是长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流经区。长江文化是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为主体,包括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闽文化、淮南文化、岭南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在相同的文化规则下聚合成一个共同的文化体,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1)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 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建设长江经济带的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你对“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