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
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国际新儒学思潮。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其理论臻予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从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动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因而干扰了他的“精神反思”,同时也由于冯氏在创建“新理学”过程中深受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的影响,过分注重了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了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因此,现代新儒学还只是应对型、精英型的,称不上是变革型、大众型的。
(节选自2011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关于“现代新儒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由心存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并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思想流派。其主要代表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 |
B.有“援西入儒’的想法,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来回击全盘反传统思潮、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 |
C.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时期成长起来的,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兴起的全盘西化思潮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 |
D.他们试图只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等资源的努力,收效不大。 |
下列有关于“现代新儒家”困境及理论局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的评价,未能做到客观理性。 |
B.因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故未能做到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学术的精华。 |
C.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认识欠深刻,牟宗三“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就体现了这一点。 |
D.缺乏新时代对多元文化应有的包容胸怀和融摄气度,因而其理论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表现相当明显。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是现代新儒学正式诞生的标志,而张君劢、熊十力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 |
B.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是现代新儒学系统化的表现,这两人是其各自学派的代表。 |
C.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干扰了冯友兰的‘精神反思”,这是造成其“新理学”理论局限的主要原因。 |
D.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注重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给“新理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公 民 证
【前苏联】A·马里纳特
一次,某夫妇俩出发去海滨度假。他们想在那里痛痛快快地游泳,好好地晒晒太阳。像这样清闲自在地出去旅游,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到那没有风、水温暖得像餐桌上的茶一样的海边。
所在工厂给他们开了到“迎宾”休养所去的许可证。为了到休养所去,他们得乘电气火车、公共汽车,最后甚至换乘老旧的蒸汽轮船。可是,刚一到那儿就出了新鲜事:休养所当局拒绝接收他们,不给他们提供膳宿,理由是夫妻俩都没有携带公民证。是啊,公民证是这样一种凭证,没有它,你别想得到一张床位、一把椅子。坐在走廊里等着吧,期待吧。可等什么,期待什么呢?……要知道,规定就是规定。要是没有带游泳衣,这好办,可以到海滨浴场远一点的地方,各自穿着普通裤衩到海里也没什么事儿。可是没有公民证,无论你到哪儿都不行,甚至私营旅馆也不肯留你过夜。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丈夫问妻子。
“亲爱的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妻子耸了耸肩。
在这个“迎宾”休养所既没有你的床位,也没有你的餐桌,只有一个小卖部。
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
“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
最后梅兰尼娅忽然想起该给母亲发份电报,让她把公民证立刻寄来。
又等了两天,最后总算盼来了珍贵的挂号信。信一到,邮局就通知了他们。他们高高兴兴地去领取挂号信。到了领取的窗口,他们拿出通知单,自我介绍了一番。
“看看公民证!”窗口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
“什么公民证?”亚基姆惊奇地问。
“当然是您的公民证!”
“它就在您手里,在这个信封里啊……姑娘,我们就是等它啊!”
“我不知道信封里面是什么。但是,要取信,您就得交验公民证。”
第二天、第三天去——还是白费口舌。这对没有公民证的夫妇,谁的信任也得不到。
他们在“迎宾”休养所的领地上又闲荡了两天,在小卖部以夹肉面包和果汁为食,晒了几次太阳,游了几次泳,然后摇摇头,动身回家了。又是轮船——电气火车——公共汽车,好了,总算到了基希涅夫,由此到家不过咫尺之遥——坐上出租汽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去取公民证。按时间算,他们的公民证应该早退回来了。
“我的挂号信从疗养所退回来了吗?”亚基姆问。
“退回来了!”女营业员回答说。
“谢天谢地!请给我吧……您不知道,为这封信我们吃了多少苦头啊!但愿您不要再让我们吃苦头了……”
“看看公民证!”姑娘说。
“怎么?又是公民证!我们的公民证就在您拿着的信封里啊!”
“信封里有什么我不感兴趣,可您必须交验公民证才能拿信。”
他们又到邮局去了两趟——还是白搭。
第三次去时邮局告诉他们:信又退回到“迎宾”休养所交亚基姆收去了,因为按规定信件留存不得超过一个月。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写海滨的惬意,与下文写因没带公民证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事形成对照,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
B.因为忘记携带公民证出门,亚基姆和梅兰尼娅夫妻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度假变成了受气。而公民证在邮局的来回往返,总是取不出来。小说批判了一些人做事不认真、丢三落四的毛病。 |
C.“公民证”是故事中的导火索,是不可或缺的中心部件,情节的推进,场面的展开,情绪的变化,无不依靠它来完成。它也是主题思想的载体,人们可以通过它而窥见作品的主题。 |
D.小说的情节不仅突出了一个“变”字,而且变中有同,发展中有反复。作者对两次领取公民证场面的描写,采用了“重复”手法,深化了主题,揭示了问题的普遍性。 |
E.故事的结尾让人觉得太过荒诞,不可信,是这篇小说的败笔。请说说这篇小说情节构思的妙处,并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莫让“下班沉默症”伤害亲情
上班时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下班后却疲惫不堪,连一句话都不愿多说;酒桌上笑容满面,家庭聚会就面无表情;挣工钱时铆足了劲,家务活却爱理不理……这些症状,被称为“下班沉默症”。一项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
“下班沉默症”说到底是工作对生活的挤压变形,是一种交往行为上的自我封闭,是社会互动缺失的产物。一个颇为流行的解释是:激烈的职场竞争,紧张的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过多地消耗了人们的精力;职场里的工具关系和利益博弈,戴着“面具”的戏剧呈现,让人们不堪重负。回到家中,只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休闲娱乐,却忽视了与家人的语言交流和亲情互动。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乐嘉认为,面对压力和疲惫,不同性格人群的反应不同,“‘下班沉默症’的产生既和生活压力有关,也和性格有很大关联。”
生活就像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旦场域发生改变,角色转换也就在所难免。不论是自娱自乐地玩手机,还是乐此不疲地上网,抑或是想方设法逃避做家务活,“下班沉默症”通常会忽略家庭角色的期望,没有很好地顾及家人的感受,造成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关系紧张。
如果是一个性格内向或偏内向的人,患上了“下班沉默症”又长时间得不到矫治,就会给自身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更为关键的是。“下班沉默症”会让人逐渐变得麻木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家庭生活,往往缺乏活力与乐趣。
诗人泰戈尔曾说:“沉默是一种美德,但在爱的人面前,沉默就是懦弱。”消减“下班沉默症”,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改善职场生存生态,减少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对人的异化;另一方面,职场人士也要更新价值排序,更加重视家庭生活,更加注重亲情互动,让欢声笑语取代沉默寡言。下列选项和原文理解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下班沉默症”是工作对生活的挤压变形,是一种交往行为上的自我封闭,通常会忽略对家人感受的顾及。 |
B.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人们场域的变化会带来角色的转换,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关系紧张。 |
C.如果是一个性格内向或偏内向的人,患上了“下班沉默症”就会给自身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导致抑郁症。 |
D.“下班沉默症”者的家庭生活往往缺乏活力与乐趣,所以职场人士应更新价值排序,把家庭生活放在首位,注重亲情互动,让欢声笑语取代沉默寡言。 |
试分条概括文中“下班沉默症”产生的原因。(3分)
最后一段中引用诗人泰戈尔的名言有何作用?(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乔布斯:用“禅”改变世界
没有人可以选择命运,乔布斯同样如此。他在生下不久就被父母送给别人收养,尽管养父母非常爱这个孩子,但是家境的困窘还是让乔布斯感到生存的压力。由于他爱捣乱、不服从老师的管理、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课外作业,学校几次勒令他退学。所幸的是,乔布斯对电子产品有着非凡的兴趣,而且他会非常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以至于母亲要叫醒他,必须要用铅笔戳他的脑袋。
乔布斯高中毕业后选择了一家自己喜欢的大学——俄勒冈的里德学院,为此父母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凑齐了学费。但是乔布斯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学校,因为“已经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他喜欢嬉皮士,喜欢听鲍勃·迪伦的民谣和披头士的摇滚,和狐朋狗友一起酗酒、吸大麻……乔布斯恣意放纵自己,以为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些没能让他真正“解脱”。最终乔布斯发现,有些东西永远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自己的出身,兴趣,生存的社会以及必然走向的死亡。世界并不属于他,他需要学着去适应世界。
在里德大学,乔布斯接触到了佛教里的禅宗,为之深深着迷。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禅宗认为“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禅宗“明心见性”的哲学帮助乔布斯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并从中汲取力量。2003年,乔布斯的事业正处于巅峰状态,却被检查出患有胰腺癌,其后虽然治愈,但是屡次休假,经常受到健康问题的困扰。但是面对死亡,乔布斯却从禅宗中得到顿悟:“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并因此告诫年轻人:“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纵观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推出的一系列 产品,iMac、iPod、iPhone、iPad等,共同的也是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简约。最直观的外观、最简单的操控方式、最直指人心的功能设计……这些都让苹果产品的用户为之疯狂。而主宰这样的设计方案的,不是所谓的市场调研或者消费者的意见,而是乔布斯的精神世界。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点评乔布斯“做了经典的减法”,也证明了乔布斯从禅宗中得到的简约理念。“我相信乔布斯花了很多时间在内省,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只不过他可能不愿意讲出来。”“我想乔布斯在做产品上有一种哲学的高度,他真的能够做取舍。”
在内心里,乔布斯却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乔布斯每天清晨醒来时,总是会问自己:“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我应该做什么?”是的,乔布斯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对他自己而言最有意义的事情,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他的态度简单而坚定“No”。乔布斯在经历过死亡威胁之后,悟道:“如果佛祖保佑我重获健康,我将用余生去从事造福世人的伟大工作。”
正是抱有如此热烈的理想,乔布斯才没有在禅中沉醉,他将参禅视为一种途径,通过禅找到造福世人的方法。这又和佛教“慈悲”的说法不谋而合。所以乔布斯的佛教信仰不是“小乘”,而是“大乘”,他能由己及人,他比消费者更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在事业上,乔布斯制造了无数的敌人。在苹果公司,除现任CEO蒂姆·库克之外,历任CEO都是他的敌人。他将自己视为苹果的拥有者,不允许其他人对他的决策提出异议。乔布斯之前,苹果历史上有五位CEO,没有一位在苹果善终。
早年的乔布斯就是这样,他从来不是一个维持平衡的人,而从来都是打破平衡的人。跟他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都难免会受到伤害,而这样的做法显然与“禅”背道而驰。
正如美国作家杰弗里·扬和威廉·西蒙在其著作《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所言,乔布斯“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去之后,在‘荒野’之中整整待了15年,在他重新回来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转变。”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赠给毕业生这样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显然,一向自命不凡的乔布斯也意识到“foolish”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局限性,而更愿意与其他人合作。
正是在新的开放理念下,乔布斯领导的苹果真正将影响力扩展到全世界。乔布斯曾经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的,乔布斯的确改变了世界,不过不是用他的霸道和专横,而是合作与开放。这也说明他对“禅”的领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如果不是因为乔布斯能够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不服从管理、总是惹是生非的学生就被学校勒令退学了。 |
B.乔布斯在里德大学接触到了禅宗,他从中明白必须依靠自己的本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不能盲目附和跟从别人的意见。 |
C.iMac、iPod、iPhone、iPad等产品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并不是详尽的市场调查,而是乔布斯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简约”。 |
D.在被自己开创的公司赶出来后,乔布斯用了15年时间深入感悟“禅”,顺应了“禅”的精神,内心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转变。 |
E.本文通过记叙乔布斯对禅宗理论逐步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他人生中的多次重要转变,揭示了乔布斯获取重大成功的原因。文章要揭示的是乔布斯如何用“禅”改变世界,为什么还要花费不少笔墨叙述他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生涯?
联系全文,分析乔布斯从“禅”中获取了哪些启示?
乔布斯赠给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可谓语重心长,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 肖班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她的姐姐朱赛芬在告诉她时,话都没能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
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唧唧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
她还年轻,美丽。白皙而沉着的脸,显示出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作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恐惧的神情。接着,她的目光开始变得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透过那痛苦的时刻她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
“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呢?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所有。她悄悄地作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的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起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待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有删改)
【注】凯特· 肖班(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突然地“丧夫”事件使心脏有毛病的马拉德夫人备受打击,而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这些突然地变化使马拉德夫人猝不及防而死。 |
B.理查德看见“死亡者”名单中马拉德的名字,又通过电报确认,但并未见到马拉德的尸体,这为后文马拉德“死”而复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
C.马拉德夫人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就一屁股坐进了那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这时她全身的精疲力竭是由“丧夫”后的过度悲伤和放声大哭所致。 |
D.马拉德夫人在得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暴风雨般”放声大哭起来。“暴风雨”表面上形容她的哭势强烈迅猛,深层却在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
E.马拉德夫人眼中透露着炽热的凯旋般的光芒,她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心情欢愉并且不知掩饰地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本文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对布兰特雷· 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
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
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
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
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
D.儒家主张人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
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
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