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道:途径。 |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厥:其,他们的。 |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 |
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
B.第三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
C.从本文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
D.文章最后一段流露了苏洵作文的目的,“苟以天下之大……”的假设使得文章对宋朝的尖锐批评在语气上委婉了许多。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②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如何才能做到短文中的“二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②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自得之也。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8个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②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孟子的“自暴自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①”
[注释] ①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②《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请用一个成语归纳文中提倡的儒家的内省功夫。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②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士庶人”的含义,并简要概括本段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