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解析: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原文大意: 管仲辅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一统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惠。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原文大意: 魏主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魏主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 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原文大意:魏主颁下诏书,认为:“北方人把土 叫做拓,后来又叫做跋。魏国的祖先源自黄帝,因尊崇土德的缘故成了大王,所以称作拓跋氏。那泥土,黄颜色中的一种,是万物最初的源头;应该改姓元。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姓,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1)材料一中“霸诸侯”的国君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任用谁为相,改革内政,首先称霸的?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两项内容?这一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材料三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材料四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向全面深化推进,请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谈谈你从以上史实中获得的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问答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北方民族大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关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或变革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社长对大家说:“我是共产党员,社里再有困难,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社员齐心协力,苦干两年,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
材料三:公社建立的目的是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
材料四:这种制度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展。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⑴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⑵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社”分别指的是什么组织?分别对农村造成了什么影响?
⑶材料四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⑷从这几次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这一年,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摘编自《复兴之路》
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决策是党在哪次会议中提出的?
⑵哪个地方的农民率先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⑶与材料中深圳同时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还有哪几个城市?
⑷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变化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右图)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
民。……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
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请回答:
⑴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⑵材料二文件是在哪次重要会议上制定的?为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什么制度?
⑶为改变材料三中的状况,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试举出在该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国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两例。

毛泽东的题词既是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又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历程。请根据下列题词回答问题。

请回答:
⑴请写出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起讫年代。它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⑵和雷锋同时代的模范人物还有哪些?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你觉得我们应该向雷锋学习什么?
⑶图三《水调歌头》中有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其中的“一桥”是指什么桥?

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出现过一些失误,需要你用所学历史知识来回答和探究:
材料一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材料二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材料三 叶剑英首先拍案而起,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把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为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什么计划?(1分)举例说明当时取得的成就?(工业、交通方面各举一例)
(2)材料二中的民歌创作反映了一种什么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党中央发动了哪些运动(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1分)这一历史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以史为鉴,新中国60多年建设历程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宝贵经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