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六邑之民,保伍相比籍:登记
B.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撤除
C.光于榻前面之折:告发
D.中丞万俟禼论光怀怨望阴:暗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兴吾门乎择健武者
B.有致赙者,悉辞及守城
C.统土豪始郊恩
D.朕退叹息至江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光年少时就知礼知节,考取功名后更是不畏权贵。他先后触怒了朱冲、秦桧等人,后来屡遭告发而被贬谪,直至死前才复官任左朝奉大夫。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最终却依靠这项措施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李光对邵青招抚劝说,并送给他粮食,邵青很高兴。后来邵青的船队经过繁昌时,有人骗他是在李光管辖的宣州境内,他就沿着北岸离开了。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2)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                                                                                     
(3)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秦王奏:进献
B.相如因持璧立却:后退
C.其强负:倚仗
D.且以一璧之故强秦之欢逆:迎合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拜送书于庭”相同的一句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何功之有哉
C.其制稍异于前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胤,字承胤,东莱掖人,汉齐悼惠王肥之后也。美姿容,善自任遇,交结时豪,名著海岱间,士咸慕之。举贤良,辟司空掾,并不就。且天下大乱,携母欲避地辽东,路经幽州,刺史王浚留胤,表为渤海太守。浚败,转依冀州刺史邵续。续徒众寡弱,谋降于石勒。胤言于续曰:“夫田单、包胥,齐楚之小吏耳,犹能存已灭之邦,全丧败之国。今将军杖精锐之众,居全胜之城,如何坠将登之功于一篑,委忠信之人于豺狼乎!况夷戎丑类,屯结无赖,虽有犬羊之盛,终有庖宰之患,而欲托根结援,无乃哉!”续曰:“若如君言,计将安出?”胤曰:“琅邪王以圣德钦明,创基江左,中兴之隆可踵而待。今为将军计者,莫若抗大顺以激义士之心,奉忠正以厉军人之志。夫机事在密,时至难违,存亡废兴,在此举矣。”续从之,乃杀异议者数人,遣使江南,朝廷嘉之。胤仍求自行,续厚遣之。
既至,元帝命为丞相参军,累迁尚书吏部郎。胤闻石季龙攻厌次,言于元帝曰:“北方镇皆没,惟余邵续而已。如使君为季龙所制,孤义士之心,阻归本之路。愚谓宜存救援。”元帝将遣救之,会续已没而止。王敦素与胤交,甚钦贵之,请为右司马。胤知敦有不臣心,枕疾不视事,以是敦意,出为豫章太守,辞以脚疾,诏就家授印绶。郡人莫鸿,南土豪族,因乱,杀本县令,横恣无道,百姓患之。胤至,诛鸿及诸豪右,界内肃然。咸和初,为平南军司,加散骑常侍。苏峻作乱,温峤率众而下,留胤等守溢口。事平,以勋赐爵丰城子。俄而代峤为平南将军、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假节。
胤位任转高,矜豪日甚,纵酒耽乐,不恤政事,大殖财货,商贩百万。初,胤之代峤也,远近皆为谓非选。陶侃、郗鉴咸云胤非方伯才,朝廷不从。
是时朝廷空罄,百官无禄,惟资江州运漕。而胤商旅继路,以私废公。有司奏免胤官。书始下,而胤为郭默所害,年四十九。
(选自《晋书》,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哉殆:危险
B.中兴之隆可踵而待企:踮起
C.以是敦意忤:违背
D.江州刺史、假节领:率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胤是皇家后裔,是当地的名士,有较高的志向,被朝廷征召为司马掾,他都不肯前去就职。
B.由于兵少势小,邵续想要投降石勒,刘胤为他分析形势并提出投降朝廷的意见,得到邵续的认可。
C.由于发现王敦有叛逆之心,刘胤装病不去任职右司马,因此忤逆了王敦,被调出朝廷去担任豫章太守。
D.代替温峤为平南将军后,刘胤的傲气也一天天厉害起来,以私废公不顾朝廷,甚至报复曾经反对他的人。

把上面文言文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2)如何坠将登之功于一篑,委忠信之人于豺狼乎!
(3)是时朝廷空罄,百官无禄,惟资江州运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日:“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太学,有一时声:声望。
B.更数医不效:见效。
C.犹其复用虞:担忧。
D.田法行,受牒境内按:根据。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②未尝出一语干进
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常能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代理殿中侍御史当天,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言,族矣!”梁以此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籍矣。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不肯学竟:竟然
B.毋言妄:狂妄
C.梁以此籍奇:使动用法,使……奇怪
D.皆已籍矣惮:畏惧

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项籍者,下相人也 B.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C.毋妄言,族矣 D.封于项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住名姓就行了
C.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
D.彼可取而代也-----他可以取而代之

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②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断句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第5-8题各3分,第9题10分,共22分。)
劝学(节选)《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复者挺:直。 B.声非加也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C.而闻者彰:清楚。 D.舆马者假:驾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取之蓝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B.輮为轮斧斤时入山林
C.见者远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D.风雨兴三人行,必有我师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
C.“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
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作者以“輮以为轮”为喻,用来论证什么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