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感兴,是一种审美活动,有两种生成层面,一种层面是艺术生成活动中情感情绪的激发,另一种层面是欣赏活动中兴致和韵味的激发,这两种层面活动中,都是一种艺术瞬时直觉和情感顿悟。这种审美活动,构建了主体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一种活动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虚静澄澈心境下的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主体应是“致虚致,守静笃”的一种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主体在宁静澄明的精神状态,才能促使其诱发出一种情绪情感。这种情感情绪是因外物的刺激而使主体产生的。
感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理论,历来就受到研究家们的重视,对感兴从美学视角进行思考的,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较典型的要数《乐记》。《乐记》提出了物感说。《乐记·乐本》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初,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敌形于身。”主体心的动是因为受到外在物象信息刺激引起的触动,就是“感于物而动”。在先秦美学理论中,主体本性至纯至静,没有受到外在物象蒙蔽与侵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这是人的天性。主体本性之心虽然是“生而静”,但随着智识的参与和后天欲望的诱导,“生而静”的心就容易受到物象信息的刺激,于是就会产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这粹感物说,是主体与客观物象世界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既对主体有所规定,也对客观存在有所要求。那么,对主体有什么规定呢?庄子提出“心斋”,就是主体之心要有虚空的境界,澄澈的质地,没有受到功利和物欲的污染,而是超越功利的一种心境。在这种境界中,要求主体以“虚一而静”之心对待外物,方能感知和体悟出事物的本真。即是说主体要用摒弃功利的心态去感悟物象世界。主体所接触的外在物象的各种性状触动主体生成相应的情感情绪状态,产生相应的志意感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主体之心都是由于受到外物触动而生成的,而不是主体的天性。在《乐记》看来,外在物象性态决定着主体所生成的情感情绪。所以要“慎所以感”,要纯洁外物,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主体产生喜乐爱敬之心的物象。用什么方式“慎所以感”呢?“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就是用礼乐政行四种规范仪式引导约束,防止恶事恶物触动主体之心。所以,先王们用“制礼乐”来规范引导主体,尽力避免和摒弃“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不能让其进入儒家正统雅正正声的领地。在《乐记》看来,既要求主体有一种宁静澄澈的心境状态,又要求观照对象符合在礼乐规范下的范式结构。只有在这种情状下,主体与所感外物才是符合规范的关系。
从《乐记》对物感的阐释来看,虽然在“感兴”中需要主体以一种虚静澄澈之心来审视观照物象世界,但必须合乎礼乐规范,而不是情感的恣意兴发。对所感之“物”也必须要合乎礼乐规范,是需要主体根据礼乐规范有选择地去“感”。从这方面而言,就更多地是对主体有所要求和规范。这与魏晋以降的“感兴”就有一定的不同,如陆机所说:“应感之会,通塞以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主体情感情绪被外在物象兴发起来后无拘无束自由驰骋流动,是精神和情感的完全释放和自由,走向主体的更深层的心理世界和精神追求,探索主体人生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本真。
(选自2013年08期《作家》向天华《<乐记>的物感说与感兴》,有删节)下列关于“感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兴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在艺术生成和欣赏两种层面的活动中激发的一种艺术瞬时直觉和情感顿悟。 |
B.感兴这种审美活动在主体与客观对象之间构建的关系,是主体在虚静澄澈的心境下与对象之间的一种活动关系。 |
C.在感兴的审美活动中,主体应保持一种宁静澄明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外物的刺激下产生出一种情绪情感。 |
D.感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理论,历来就受到研究家们的重视,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乐记》。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乐记》提出的物感说认为主体“感于物而动”,也就是说,主体心的动是因为受到外在物象信息刺激引起的触动。 |
B.在《乐记》看来,主体之心是由于受到外物触动而生成的,所以外在物象性态决定着主体所生成的情感情绪。 |
C.只要通过“制礼乐”,对主体进行引导约束,就能纯洁外物,摒弃“乱世之音”“亡国之音”,避免恶事恶物触动主体之心。 |
D.魏晋以后的“感兴”认为,主体情感被外在物象兴发起来后无拘无束自由流动,是精神和情感的完全释放和自由。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顶是
A.在《乐记》的感物说中,本性之心的“生而静”,促使主体容易“感物而动”,主体与客观物象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
B.主体所接触的外在物象的各种性状都可能触动主体生成相应的情感情绪状态,产生相应的志意感发,所以主体要“慎所以感”。 |
C.在《乐记》看来,只有主体之心保持宁静澄澈的状态,同时观照对象符合在礼乐规范下的范式结构,主体与所感外物才是符合规范的关系。 |
D.《乐记》认为,在“感兴”中主体对物象世界的审视观照,必须合乎礼乐规范,而所感之“物”也需要主体根据礼乐规范有选择地去“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科技灾难与科学传播
蒋劲松
这些年来国内的专家名声颇为狼藉,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科技界屡屡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之外,专家们向民众发言的糟糕记录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今天这个科技时代,民众本来对专家的科普是非常相信崇拜的。结果,专家们拍着胸脯向民众保证的事情一次次落空,导致专家的信誉扫地。
我们很少听到专家在公共媒体上向民众警示高科技的潜在风险。日本福岛核电站严重的核事故,从一开始发生到后来的不断失控,我们从各种媒体上得到的专家科普,基调都是要人们放心,小问题,很快就能搞定,影响不大等等。实际上,事故后来的发展几乎总是突破了专家们早前的预测。
这些专家们究竟是自己也没有能力预测事态的演变,而故意假装自己一切尽在掌握呢?还是明明知道事态会恶化,故意朝乐观的方向预测呢?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有负于民众的信任和期望,败坏了科学普及的声誉。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专家们的科学普及,就会变成笑柄,无人理睬。而绝望无助的民众,只能去听信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
为什么专家们的科普,脱离了其本来应有的严谨客观的要求,变成了报喜不报忧的维稳宣传呢?除了知识上的限制之外,主要的原因是专家们没有正确地理解科学传播的真正宗旨。近代以来,科学普及曾经是科学主义的重要工具,自觉地承担所谓启蒙的重任。国人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传统经学思维,用在科学形象的维护上,不敢正视科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和缺点,为科学讳,把科学打造成无人格的现代神。如梁启超被协和医院的大夫错割了肾脏,却不敢坚持科学精神,如实向公众告知,而隐瞒这一事实。此类做法,后来成为专家向民众发言的潜规则。
这样的科普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当然可以使有关部门推广核电没有阻力,减少沟通成本,加快产业化速度,看起来的确是很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民众对核电安全性的盲目信仰,也使得核电缺乏必要的民众监督,白白地丧失了最重要的核安全保障力量。
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站出来以专家身份说服民众放心的人士,会从要推广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利益。比如,核电站专家会强调核电很安全,而手上攥着一大把转基因制种公司股票的科学家会强调转基因很安全,而受雇于孟山都的科普专家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吹转基因的优点。
因此,有必要恢复科学传播应该具有的品格:要准确客观地介绍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避免报喜不报忧的掩饰和夸大。在介绍科学技术时,要防止利益相关方把科学传播作为谋求私利和利益集团的工具。传播者要如实介绍自己与这项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科学传播的主力应该由那些相对独立和公信力较好的自由撰稿人与NGO组织的专家来担任。科学传播应该主要侧重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因为,正面效应早已由力主开发的专家和公司炒作得人人皆知了。为了平衡,也为了预警和安全起见,应该加强民众对于科学技术风险的批判。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认为造成专家科普信誉扫地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四段提到的“潜规则”具体指什么?作者运用这个词有什么样的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⑷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文后的题目。
骆家辉:我为华人血统骄傲
洪立
很多年以前,纽约唐人街街头一个算命先生曾经告诉骆家辉的父亲,他的儿子中有一个人将会成为著名人物。当时骆家辉的父亲说:“出名?开玩笑!他是一个美国的华人,怎么可能成为著名人物呢?”
可就是这句连骆家辉的父亲都一笑置之的预言,却成为了现实。1997年,骆家辉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第一个担任美国州长的华裔。
一英里走了一百年
一百多年前,骆家辉的祖父从广东台山移居美国,在西雅图的一个富人家庭做佣人。这里距华盛顿州州长官邸不到一英里(约1600米)。1997年1月15日,骆家辉跨进这座官邸,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这个故事,骆家辉曾多次说起:“就是这一英里,我们家花了一百年才走完。
这就是骆家辉的“美国梦”。
骆家辉1950年1月21日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一个华裔家庭,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二。
骆家辉的童年在美国第一个多种族混居社区——西雅图耶斯勒·特勒斯社区度过。骆家辉的父母与大多数其他华裔父母一样,希望他成为一位工程师或是商人,但是骆家辉有他自己的选择。
他在个人网页上写道,依靠“打零工、奖学金以及其他经济资助”,1972年获耶鲁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波士顿大学法学学位。
政坛新星曾萌生去意
1996年,骆家辉当选为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四年后连任。担任华盛顿州州长期间,骆家辉被看作民主党新星,也是潜在的副总统人选。
民主党推选他对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2003年国情咨文作出回应。这在当时被视为民主党向华盛顿政治圈隆重推出骆家辉。
时任参议员少数党(民主党)领袖托马斯·达施勒说:“美国的州长站在处理国家所面对挑战的前线。骆家辉州长是我们党最善于表达的人才之一。华盛顿州面对的挑战反映出美国所遇挑战:促进经济增长、防范恐怖主义、提供人们能负担的卫生保健和良好教育。骆家辉州长对以上每一个问题都有独特见解,这让他成为回复国情咨文的上佳人选。”
事实上,早在1997年,刚当选州长的骆家辉就引起了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注意。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及骆家辉说:“华盛顿州新当选州长骆家辉是依靠努力工作、家庭价值观和良好公民表现让美国变得更强大的亚裔移民之一。他代表了我们未来能取得的成就。”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骆家辉在2003年突然宣布不再寻求第三个州长任期。他说:
“我的三个孩子年纪还小。考虑到要留给家庭和孩子更多时间,我不打算连任。”
对于这一决定,《西雅图邮报》专栏作家苏珊·佩因特认为,安全考虑可能是促使骆家辉离开政坛的重要原因。他及其家人频繁收到诽谤信和恐吓信。
荣任北京奥运火炬手
骆家辉在担任州长期间,曾多次访华,在推动华盛顿州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方面不遗余力。
中国与华盛顿州的贸易在骆家辉州长任内大幅增长。中国成为华盛顿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对华出口,1/7来自华盛顿州。
离任后,骆家辉加入美国著名非政府华人组织“百人会”,依旧致力于巩固中美友谊。
自2005年起至今,位于西雅图的美国知名律师事务所——戴维斯·莱特·特里梅因律师事务所成为骆家辉职业转换的新舞台,他在这里任顾问,主要负责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业务,尤其是帮助美国公司(特别是华裔开办的公司)进入中国,并开展合作。
2008年,仅代表美国公司营销,骆家辉就五次来到中国。这年5月,与华盛顿州结成“姐妹省”的四川发生大地震后,骆家辉走访了灾情相当惨重的都江堰地区。不久之后,骆家辉又出现在奥运火炬四川传递的队伍中。谈起火炬传递,骆家辉曾对记者说,能够作为火炬手前往四川成都传递圣火,备感殊荣,
对于祖先来自中国,骆家辉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曾表示:“我以我的中国血统自豪,我以我的祖先自豪,我也以华裔为美国作出的贡献自豪。”
(摘编自《华人世界》、《钱江晚报》、《外滩画报》、《南方周末》)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作为美籍华人的骆家辉在促进中美关系上付出了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结合文本分点回答。
体味骆家辉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爱国”的认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宝贝
⑴贝蒂终于在一个街头咖啡店找到了唯一的空座位,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叹了口气。今天下午她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提前下班痛痛快快去购物。这不,转了一个下午,此时此刻,她只想喝一杯冰咖啡。
⑵“不必拘束,小姐,尽管坐。”贝蒂突然发现,她不是一个人坐在桌子旁,她忘记问一声,这个座位是否有人。她朝这位和她分享这张桌子的男子微微一笑,表示歉意。
⑶可惜的是她早就看中的那条裙子没有适合她穿的尺码,而与裙子相配的上衣也没买到,好在她搞到了裁剪的样子和漂亮的料子,准备自己缝制。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买了一双时髦的便鞋,半高跟,软牛皮的。比她脚上穿的那双高跟凉鞋不知要高多少个档次呢。眼下,她正在桌子底下暗暗把这双有些挤脚的新鞋子脱掉,光脚享受一下石块路面的凉意。
⑷“冰咖啡……”服务生轻声说道,并将一大杯冰咖啡放在她对面的男子面前。“不,不,是给这位年轻女士的。”
⑸贝蒂尴尬地清了清嗓子说:“这怎么好意思呢?”这时她才发现,对面这位男子一直在笑嘻嘻地打量着她。“我只是想表示一点好客的意思。”“也许我只能给你泼冷水。”“没有关系的,对吗,我的宝贝?”“你说什么?”“我的意思是,大热天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他微笑着说。
⑹贝蒂故意不断地观察那些热得冒汗的过路人,以此回避他的献媚和放肆。时而她也会瞥上他一眼,这个男子穿着讲究,保养得体,眼神机灵,微笑时和他微翘的鼻子很相称。要不是他胆敢狂妄地称她“宝贝”,她决不会反感他的,难道是她听错了?
⑺“走吧,我的宝贝,我们走吧!看看我们还能干些什么。”
⑻简直太过分了。贝蒂站了起来,一记耳光扇到他的脸上,然而他忍耐着。“走,宝贝!我们快走,”他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否则另一面还会挨上一记。”贝蒂还没来得及重新站起来,桌子对面露出一个狗的脑袋,友好地看着她。她感到惊讶的不是这条狗的大个头,而是它的嘴上还叼着被它咬坏的那双新鞋。
⑼她立即明白了,为什么其他桌都坐满了人,偏偏这张桌子还有空座位。
⑽“它个头虽大,但岁数还小。”他颇带歉意地解释,“这双鞋不会特别贵吧?”“你根本不知道它值多少钱。”“说不定我知道。”说完他把两张20欧元的钞票放在桌子上,带上他的狗走了,“鞋就留给我了。”
⑾到了家里,她的恼怒,主要是对自己的恼怒,慢慢消退下来。要是她没有给这个家伙一记耳光,说不定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友谊,甚至更多……但她怎么会知道他所说的“宝贝”正在桌子底下。
⑿又一天,贝蒂来到她买过鞋的鞋店。老天保佑,总算买到了最后一双同样款式和尺码的便鞋。回家后她打算马上把新鞋换上,免得再被另一条什么狗叼走。她打开盒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是那双她熟悉的、被咬破的便鞋以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快回去取你的鞋。”
⒀她立马收拾好盒子跑回去,在打烊前赶到了鞋店,看见“宝贝”蹲坐在地上,嘴里叼着一个装鞋盒的塑料袋。它的主人从里面走出来:“不好意思,那天我忘了做自我介绍,我刚从父亲手里接管这家鞋店。我可以请你吃晚饭吗?”“当然可以。”贝蒂用手挽住了他的手臂。
(《读者》2013年第20期)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4分)
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巧合”是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特点,请在文中找出两处,然后说说它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后面题。
灾难新闻摄影与人文关怀
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严酷的自然、与人类自身弱点搏斗的历史。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人类前进中的艰难的足迹,它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证明。新闻摄影必须正视这些悲剧事件,用相机记录下来,以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灾难新闻摄影的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外一些杰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实践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被称为“战争摄影的绝唱”的罗伯特•卡帕是在越南战场采访时触雷身亡的。他身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越南的悲剧》,表现的是越南南旬公墓里,两个妇女埋葬自己家人的情景。他的照片,流露出对恶的憎恨与对苦难的恻隐之心,歌颂了以生命抗击侵略与强暴的人民,这是卡帕追求和平与人道的心声,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流露。
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沟通情况、监测环境、组织激励等。灾难新闻摄影的画面固然要真实反映灾难场面及受灾者的困境,但也应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坏的精神世界,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重新激发起人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折射出在灾难中闪光、升华的人性。
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是美国越战期间一位七十三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另一组引起观众反感的照片是关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财政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开枪自杀的情景。从掏出枪到开枪自杀,整个过程持续了仅二十一秒钟。该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后,愤怒的家长投诉说,在大人转换频道前孩子们看到了整个自杀过程。
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这方面同样有成功的例证,也有令人遗憾的败笔。如1999年11月24日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后,广州某报在11月26日头版头条刊出被冲到海滩上的遇难者尸体,残肢断体,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显然缺乏对受众人文关怀的精神,或者说丧失了人文关怀。
西方的摄影记者在面对有些灾难场面时,会发现自己的职业角色与公民道德发生冲突。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新闻,当其他方面,如公民道德与报道新闻的主要职责发生冲突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西方记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他们认为记者只不过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去制止、鼓励或改变某个新闻事实。对此,即使西方公众也迷惑不解,有时甚至义愤不已,因为公众认为记者应先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不是仅用冷冰冰的镜头对着他们,否则,岂不是成了一部摄影机器?哪里还有做人的起码道德?其实,有良知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南非记者卡特,因获奖照片引起的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这是灾难背后的灾难,它给灾难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令人深思,亦令人警醒。
一般的看法是,做新闻重要,但做人更重要。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照片为例,当时摄影记者如果按照一般的道德要求,先救人,那么必将错过最佳拍摄时机,甚至拍不出这种惊心动魄,引起大众关注与思考的照片。要知道,这张照片曾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关注到西贡政府对宗教的高压政策,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记者这种见死不救的冷酷,如果是为了让问题的严重性曝光,避免类似悲剧大面积地发生,那么,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灾难新闻摄影的历史使命是用相机记录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事件,在历史上留下人类前进中艰难的足迹。 |
B.罗伯特•卡帕的《越南的悲剧》虽然反映出战争的严酷和惨烈的一面,但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 |
C.广州某报对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血淋淋的报道,没有顾及受众的感受,是相关记者追求轰动效应想出名所致。 |
D.获得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卡特,是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做法不被公众理解和接受而自杀身亡的。 |
E.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师见死不救应不应该受到谴责还值得深入探讨。下面选项不属于“造成灾难新闻摄影缺乏人文关怀的原因”的一项是
A.灾难新闻摄影必须具有通过相机为历史记录下悲剧事件的历史使命。 |
B.灾难新闻摄影的画面要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坏的精神世界。 |
C.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看到的是事件背后的轰动效应而忽略了受众的感受。 |
D.新闻记者在有些情况下会为了履行报道新闻的主要职责而无法兼顾公民道德。 |
摄影记者在面对灾难场面时会面临哪些矛盾冲突?请结合文本概括。
2012年12月3日,美国纽约皇后区一座地铁站内,一名患有精神病的黑人男子将一名原本素不相识的58岁的韩裔男子推下站台。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当时正在等车,他抓拍到了韩裔男子扒住站台的照片。(最终该男子被列车撞死。)4日,这张照片登上了报纸头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根据文意,评析该摄影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