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商鞅变法》
材料二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鉴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 000万两白银,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分)
(3)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运用该的观点,选择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中的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马淑清教授在《要用科学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指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着力于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换,使民族传统文化整合于科学精神与时代精神之中;要立足于本国而又面向世界,使人类文化成果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
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张之洞等人在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康有为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主要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陈独秀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并概述其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4)材料四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根据其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毛泽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思想)?

我国的知识分子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一三
材料三所谓夷情,就是关于外国的情况。鸦片战争前夕,有部分经世思想家留心边事,关注夷情。……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的精神。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释作者对“亡国”与“亡天下”的理解。梁启超又是如何概括材料二中的思想?
(3)以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和魏源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新的全球史观认为,从1500年前后开始,人类孤立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世界真正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决定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拉开了,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前后发生的什么事件成为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的开端?这一事件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请分析英国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二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为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四: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一苏兹贝克《七大洲风云四十年》
(3)依据材料概括“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有哪些有利条件?这一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国家在经济方面是如何践行材料中的主张的?其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外销商品多生产于东南沿海,这里港口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材料二:(1835年6月格拉斯哥印度协会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信件):中国行省垄断贸易,压迫英商,妨碍英国对华贸易,不符相应于中国的庞大市场与英国开放贸易自由的机会。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三: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压迫英商”的观点?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