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为确切的认识是( )
A.废除贵族对法律的控制权 | B.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
C.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 D.野蛮的习惯法被废除 |
1990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一决定,体现了党和国家( )
A.拉开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序幕 | B.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构想 |
C.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尽快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决心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
C.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
D.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
有学者认为:“1840—1919年的八十年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震动最烈,经济变迁最显著的非常历史时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该阶段“经济变迁”的是(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C.洋务企业的兴衰 | D.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
《国富论》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式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使能在国内外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
A.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条件优越 |
B.建议西方工业资产阶级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
C.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
D.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盛赞康乾盛世有利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