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初中化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1)A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B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 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假设猜想】 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猜想:废液中除酚酞、碳酸钙及水以外一定含有        
老师问:废液中还可能有什么物质?引发同学们热烈讨论,下面是大家的发言:

学生甲
可能有Ca(OH)2、NaOH
学生丙
可能有Ca(OH)2、CaCl2
学生乙
可能有NaOH、Na2CO3
学生丁
可能有Na2CO3
学生戊
可能有NaOH
……
…………

 
【实验验证】 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红色褪去。
【结论】上述滤液中,还含有        ,没有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小组同学进行了有关蜡烛成分测定的实验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液滴
产物中有
将内壁涂有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由此可知:蜡烛的成分主要由 元素组成,可能还含有

化合价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下面是对元素化合价的部分探究过程。
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一】元素正负化合价有何规律?
推测一:金属元素都显正价;
推测二:非金属元素只有负价。
【举例及分析一】
(1).NaCl、FeO、Al2O3中金属元素化合价分别为+1、+2、+3,其他金属也都显正价,推测一正确。金属都显正价的可能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O、SO2、CO2中H、O、S、C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2、+4、+4,说明推测二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3).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时,非金属元素显___________价。
【提出问题二】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吗?
推测一: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
推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及分析二】
(1).NaCl、NaOH、NaNO3、Na2SO4等物质中Na元素都显+1价,推测一成立。
(2).H2S、SO2、SO3、H2SO3等物质中S元素化合不同,S元素化合价分别为-2、+4、+6、___________价。推测二成立。
【结论二】推测一、二都有道理,通过上述举例分析及结合教材上所给元素的化合价,可知__________。
【提出问题三】在同种化合物中,同种元素一定具有相同的化合价吗?
推测一:在同种化合物中,同种元素一定具有相同的化合价;
推测二:在同种化合物中,同种元素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化合价。
【举例及分析三】NH4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三】推测二成立。

为了探究分子的运动性,小强进行下面的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所示:

问题:Ⅰ:实验(3)中,滤纸条的变化情况是:
Ⅱ:分析上面三个实验的现象,简单解释滤纸变红的原因?
步骤二:小强用剪刀在滤纸上剪取一条长滤纸,并在滤纸条上间隔地滴入酚酞溶液,然后放进试管里。最后用蘸有浓氨水的棉花团塞住试管(如右图所示),观察现象。

问题:Ⅰ:上面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分子
Ⅱ:该实验还说明浓氨水的物理性质有
反思与交流:
(1)步骤一在整个探究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三个实验中没必要做的实验是
(2)有人说:“在实验步骤一中,要获得‘酚酞遇氨水变红’这个结论不是很严密,因为滤纸变红,有可能跟滤纸中某种化学成分有关。具体地说,有可能是酚酞跟氨水作用,生成的某种物质再跟滤纸中的该种化学成分发生作用而使滤纸变红。”
你同意上面说法吗?答: 。为了验证他(她)的说法,你补做的实验是(请简单写出实验过程)

按照体积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图1),但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明显偏小.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
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


颜色、状态
熔点/℃
燃烧所需最低温度/℃
密度/g•cm﹣3
红磷
暗红色固体
590
240
2.34
白磷
白色固体
44.1
40
1.82

②二氧化碳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③在加热的条件下铜粉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固体
【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导管内原存有空气,后来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乙同学: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的缘故;
你还能做的猜想是 (写一点即可)。
【交流与讨论】
(1)写出图1中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2)丙同学认为,用木炭代替红磷也能完成图1的实验,但事先要在集气瓶中放入一定量的
(3)他们对图1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2的改进.

①甲同学提出应把红磷更换为白磷,理由是
②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管内的白磷,利用了金属铜的 性;
③与图1实验装置相比,图2装置的一个优点是
【探究与反思】
(1)为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将铜粉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变黑,所以乙同学的猜想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2)大家采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图2)进行实验(左边玻璃管上面的空气平均分成了5等份,并标刻度线),待玻璃管冷却、管内白色的烟幕消失,同时能观察到 ,得到了较准确的数据,但又意外发现左玻璃管内壁上端附着白色固体.左玻璃管上端的白色固体主要成分可能是

只有氧气才能支持燃烧吗?某学习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如下探究。
【信息给予】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能与空气中的氧气与水蒸气反应。

【提出问题1】除氧气外,是否还有其他物质也能支持燃烧。
【进行实验一】如图,向盛有金属钠(Na)的硬质玻璃管中通入纯净、干燥的CO2,当观察到澄清石灰水中刚好出现浑浊时,点燃酒精灯,同时继续缓缓通入CO2,钠剧烈燃烧,产生白烟,燃烧结束后玻璃管中有黑色颗粒和白色固体生成。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1) (“能”或“不能”)支持某些物质燃烧。
【反思评价】点燃酒精灯前,要先向玻璃管中通会二氧化碳,其目的是____(2)__
【提出问题2】黑色颗粒和白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黑色颗粒可能是(3) (用化学式填写)。
【进行实验二】现象:黑色颗粒逐渐减少,澄清石灰水______(4)____。
【得出结论】实验二证明:黑色颗粒的猜想是正确的。
【猜想与假设】某同学对白色固体的成分做出猜想:(Ⅰ)碳酸钠(Ⅱ)氢氧化钠。你认为猜想 (5) (填序号)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6)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