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近代中国各年进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
品等
消费品
原料
直接消费
资料
1893
6

8
10
76
1910
5
1
10
10
64
1920
2
2
21
19
56
1930
7
9
23
13
58
1936
1
7
36
10
45

近代中国各年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
矿产品
(机采)
手工
机器
手工
机器
1893
16


24
1
54
5
1910
31
2
5
11
19
23
9
1920
34
9
8
2
13
32
2
1930
41
2
4
5
12
21
5
1936
41
6
6
7
6
34
1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正常的商品交易是不可能直接依靠暴力来强制进行的。进口商品比在国内生产相同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便宜,或者国内不能生产相同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于中国并非弊大于利之举。在进口贸易中,西方的工业产品、生产技术以及与此俱来的管理知识、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是以往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外族入侵所无法比拟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步。中外经济的交往,尤其是对外贸易提供了国与国之间、生产方式与生产方式之间横向比较的机会,也提供了争取近代化的有力手段。——摘自《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别归纳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17分)
(2)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9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国民大革命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眷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1865年英国在上海创办的耶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成立于1865年,起初厂址在
上海虹口,后来迁到市南高昌庙

荣家的保兴面粉厂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破产的农民
材料三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图一图二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经济结构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4分)
(3)从材料三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结果的理由。(4分)
(4)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三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1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拉开序幕的。结合史
实加以说明。
(2)1 978年18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允许“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实行超产奖励”。1980年4月,邓小平指出:“我赞成政策要放宽……有的可以包产到组,有的可以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随后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会议纪要,指出“没有什幺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1年底,全国农村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包产到户”在全国农村铺开,“大包干”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最“热”的词。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从“文革”结束到1982年农村经济体制经历的变化。与改革前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经营方式、分配形式、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45次中央全会,制定了一整
套方针政策。请填写下表内容。

会议
内容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试列举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报告。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重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1978年以来,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是如何不断深化改革的?(6分)
(2)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社会面貌变化之一是我国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4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




材料二:









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合作社



农民拿着土地证申请加入合作社


材料三: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单位:万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农村变动”的主要措施及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与过去比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这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从我国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
(4)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的方针政策又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阐述这次重大调整的时代背景及作用。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能背离这一国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中国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来源却很洋气,是直接从苏俄引进的。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张鸣《苏维埃乡村追求》
(1)材料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2分)
材料二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神情隐秘而带悲壮地签订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5分)
(3)聆听历史,是一种智慧。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的认识。(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