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起家齐宁蛮主簿,累迁尚书殿中郎。永明年中,与魏氏和亲,岁通聘好,特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著名邻国。于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建武中,迁领军长史。出为宜都太守,母忧去职,归居于南州。义军至,缜墨绖来迎。高祖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甚悦。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视事四年,征为尚书左丞。缜去还,虽亲戚无所遗,唯饷前尚书令王亮。缜仕齐时,与亮同台为郎,旧相友,至是亮被摒弃在家。缜自迎王师,志在权轴,既而所怀未满,亦常怏怏,故私相亲结,以矫时云。后竟坐亮徙广州,语在亮传。
初,缜在齐世,尝恃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
(节选自《梁书·范缜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缜少孤贫,事母孝谨 孤:年少丧父。 |
B.特简才学之士简:选拔。 |
C.缜及从弟云、萧琛从:跟随。 |
D.后竟坐亮徙广州坐:因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始往从之 填然鼓之 |
B.恒芒矰布衣,徒行于路当其欣于所遇 |
C.不为士友所安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
D.与魏氏和亲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
B.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
C.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
D.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缜去还,虽亲戚无所遗,唯饷前尚书令王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良不能屈,深怪之。缜退论其理,著《神灭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①,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②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③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若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
④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恩遇如故。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叶嘉传》,有删改)
【注】①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 ②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 ③山薮:深山密林。 ④ (nǐ):疲困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嘉,少植节操植:培养 |
B.或劝之业武业:从事,以……为业 |
C.久味其言味:体味 |
D.遂得爵其子爵:爵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上以不见嘉月![]() |
B.①为著其行录传于时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C.①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①必槌提顿挫之乃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出身平民百姓,从布衣而成为被皇帝赏识的官员,这和他的品行有关。 |
B.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个人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 |
C.苏轼塑造了一个面目较黑、禀性刚劲、令人清醒的人物形象。 |
D.苏轼通过对叶嘉一生的遭遇的叙述,劝诫人们应当功成身退。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上 不 悦 曰 卿 司 朕 喉 舌 而 以 苦 辞 逆 我 余 岂 堪 哉 遂 唾 之 命 左 右 仆 于 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引退 | 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边际 |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 D.思垂空文以自见流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B.然此可为智者道重为乡党所笑 |
C.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曼辞以自饰 |
D.以通其狂惑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B.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
C.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D.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引述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述而留名的例子,意在自比,表明自己身受腐刑却要不以为辱,反而将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
B.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在于探讨“天人之际”,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创见。 |
C.司马迁说自己“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其实是寓悲愤于自贬,之所以没有“推贤进士”,主要是因为身处闺阁之臣的地位,被流俗看轻。 |
D.选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在句式上骈散结合,清晰而动人地表现了作者不甘受辱而终于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生命历程,内蕴深厚,文气雄壮。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默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史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知:结交 |
B.往税凡五百金税:赠送 |
C.大臣多害群阳侯行害:害怕 |
D.狱急,不敢见君狱:案件 |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②以郎事孝文帝 |
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①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D.①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乃先请,为儿所卖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
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 | B.①②③ | C.②④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
将下面《史记》课文内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2分)
(1)廉颇为赵将伐齐,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4分)(《廉颇与蔺相如》)
(2)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晁错》)
(3)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赵氏孤儿》)
(4)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3分)(《管鲍之交》)
(5)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3分)(《井陉之战》)
(6)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4分)(《垓下之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与族姑子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选自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贺知章传》)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知章及徐坚 表:上表推荐 |
B.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迁:迁就 |
C.人皆靳之,坐徙工部 靳:嘲笑,奚落 |
D.令之书壁,望礼之薄 望:埋怨,怨恨 |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B.以宅为千秋观而居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C.与族姑子陆象先善 秦伯说,与郑人盟 |
D.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
B.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
C.![]() |
D.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知章考中进士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先后担任过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尚书等职务。 |
B.本文为《贺知章传》,记叙中却插入了薛令之辞官回家之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贺知章当时所受恩宠之深。 |
C.贺知章不仅诗文精佳,且书法品味颇高,尤擅草隶,他的寥寥十几个字的书法作品被当时人们视为珍宝收藏流传。 |
D.不论是玄宗还是肃宗,都很赏识贺知章,他不仅有在任时的“一日并谢”的恩宠,也有辞官回家时“帝赐诗”的厚遇。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译文:
⑵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
译文:
⑶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公孙鞅(即卫鞅、商君)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①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悒悒:闷闷不乐的样子。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监以让卫鞅让:责备 |
B.子何以中吾君中:选中 |
C.而循礼者不足多多:赞扬 |
D.舍人无验者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①学者溺于所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②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D.①其后民莫敢议令②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 |
B.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 |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未能成功,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②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③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 ,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有大略者不问其短
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
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