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利用天竺葵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操作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结合此实验的操作过程,将图中操作步骤正确排序 。
(2)图②的目的是 ;图⑦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的目的是 。
(3)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该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 .脱色时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
(4)本实验得出的结论: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探究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活动中,A组同学对于蚕的行为产生了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提出问题:蚕总是只吃桑叶,而不吃其它植物的叶子,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
(1)实验用蚕的来源:① 向别人要来已经生长数天的大蚕。② 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小蚕。请你选择以上两种获得蚕的方式,你的选择是_______(填序号)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的变量:你认为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你打算选择哪两种植物的叶子?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3)每一组蚕的数量为_________(填序号)。 ① 用1只蚕 ② 用10只蚕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 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的小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发现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
(1)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做出的假设是:结论是:
(2)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
(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请回答问题:
![]() |
裸地 |
草地 |
灌丛 |
早上 |
平均值:44.7% |
平均值:64.7% |
平均值:78% |
中午 |
平均值:16% |
平均值:30.3% |
平均值:39% |
晚上 |
平均值:41.3% |
平均值:54.3% |
平均值:59.3% |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 ,空气湿度最小的地点是 ,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则是:在不同地点,植物的 和 是不同的;而早、中、晚不同的时间里,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是 ,最小的时间是 。所以,生物会 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
(1)作出的假设是
(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同时保持其他条件一致,以便对照。这种实验的方法叫做
(3)实验装置: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 ,另一侧盖上 。这样在盘内究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4)实施计划: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两侧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静置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5)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用甲、乙两支试管(甲试管盛有土壤浸出液,乙试管盛有蒸馏水),各培养一颗大小相同的健壮幼苗。两周后观察两株幼苗的长势,结果甲试管中的幼苗生长健壮,而乙试管中的幼苗则叶片发黄、矮小,回答
(1)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如果想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含氮的无机盐,你在设计实验时,则需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应在甲试管中盛 ,在乙试管中盛 。
(3)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植物烂根,应该做的是 ,因为植物的根需要进行 。
(4)不同的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期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植物生长的需要配制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种技术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