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对Cl2与KI溶液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反应装置如下:
通入氯气一段时间,KI溶液变为黄色。继续通入氯气一段时间后,溶液黄色褪去,变为无色。继续通入氯气,最后溶液变为浅黄绿色。
(1)已知I2+I- I3- ,I2、I3-在水中均呈黄色。为确定黄色溶液的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
|
操作 |
实验现象 |
a |
取2~3 mL黄色溶液,加入足量CCl4, 振荡静置。 |
CCl4层呈紫红色, 水层显浅黄色。 |
b |
取2~3 mL饱和碘水,加入足量CCl4, 振荡静置。 |
CCl4层呈紫红色,水层几近无色。 |
① 实验b的目的是 。
② 根据实验a中,水层中含有的粒子有 。
③ 实验a中水溶液颜色变浅的原因是 。
④ 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在实验a、b的基础上,需补充一个实验,该实验为 。
(2)通入氯气,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是因为氯气将I2氧化。已知1 mol Cl2可氧化0.2 mol I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 根据上述实验,请预测向淀粉-KI溶液中持续通入氯气,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为 。
有A、B、C三种非金属元素,A原子与B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恰好等于C原子的一半,B原子与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它们各自的质子数与中子数均相等,1 mol C溶于苛性钠溶液中产生2 mol气体。
(1)它们的名称分别是: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写出1 mol C溶于苛性钠溶液中产生2 mol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3)B、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写酸的化学式),在自然界中能稳定存在的A的同位素原子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的氧化物与B反应生成C单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的氧化物与纯碱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下列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改写时注意金属氧化物在前,非金属氧化物在后,低价在前,高价在后,H2O一般写在最后):
①镁橄榄石(Mg2Si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岭石〔Al2(Si2O5)(OH)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含氧酸及其盐类均可以类似地改写为氧化物形式,请继续改写以下物质:
HNO3____________;HCOOH_________________;
KAl(SO4)2·1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以上改写可知,HNO3的酸酐为__________,HCOOH与H2SO4反应可制________气体。
(3)已知在一定条件下,Fe在Cl2中燃烧可以生成Fe3Cl8,它可以看作是FeCl2·2FeCl3。类似地,碘与Fe在一定条件下可得到Fe3I8,则它可以看作是________________。
化合物A、D、F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化合物B、C、E中含有两种相同的元素。这些化合物之间存在如下图的转化关系。其中A和B的反应是一种重要化工生产中的主要反应之一。
(1)在化合物A、C、F中含有相同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
(3)化合物C的水溶液和化合物D能否发生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aAs(砷化镓)是仅次于硅的一种新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性能比硅更优越。Ga位于周期表的第ⅢA族,As位于周期表的第ⅤA族。
(1)Ga和As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Ga________、As________。
(2)GaAs中Ga和As的化合价分别是:Ga________价、As________价。
(3)第ⅣA族的C和Si也可以形成类似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该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化学式可表示为________。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
(1)“神舟六号”飞船表面贴有特制的陶瓷片,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航天员采用的补氧剂有Na2O2、KO2两种选择,写出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
(3)1 kg Na2O2与1 kg KO2分别与CO2反应,生成O2的体积(同温、同压)之比为_______。
(4)你认为选用_______作补氧剂更为合适,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