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8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②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⑦,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传》)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老父:指老人。③吊:哀悼,吊唁。④垢(ɡòu):通“诟”,辱骂。⑤患处之: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⑥意益下:指为人更谦恭。⑦心益小:思想越谨慎小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⑴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⑵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⑶岂有说乎 ( ) ⑷敬受命,愿闻余教 ( ) 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 |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重于泰山 |
C.窥镜而自视 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
D.皆以美于徐公 |
足以治楚矣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⑵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迎来一些劝说批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劝说批评?(3分)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肉食者鄙鄙:(2)小惠未徧徧:
(3)牺牲玉帛牺牲:(4)彼竭我盈 盈: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一鼓作气文中肉食者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肉食者“鄙”的表现:战前,战中。
(2)曹刿“远谋”的表现:战前,战中。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节选,完成题。(12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解释下面加线词的含义。(2分)
①不见曦月(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下面各组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
C.余孥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 D.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
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
B.甲文末句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
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4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 )②沿溯( )
③良多趣味( )④绝巘多生怪柏(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丐之 |
B.不以疾也以我酌油知之 |
C.其间千二百里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D.睨之,久而不去。康肃笑而遣之。 |
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文中末尾引用“渔者歌”有什么目的?
阅读蒲松龄《狼.》两则故事,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忽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涎垂,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刀,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b),则死狼也。仰首(c),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鄂,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也!(注释 蚤:通“早”; 昧爽:拂晓 ; 直:通“值”,价值)将“细审、遥望、近视”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
a. b. c.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顾野有麦场 (2)一狼洞其中
(3)有屠人,货肉归 (4)既走,又从之 翻译下列句子。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也!”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从
甲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
(1)项为之强 (2)方出神
(3)鞭数十下列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B.不觉呀/然惊恐 |
C.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D.使之/冲烟而飞鸣 |
翻译下列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