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本大计。这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然适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南海诸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材料二 “欧罗巴诸国皆好航海,立埔头,远者或数万里,……彼以商贾为本计,得一埔头则擅其利权而专于我。荷兰尤专务此业。(荷兰)地本弹丸,而图国计于七万里外,历数百年而不改,亦可谓善于运筹者欤!”英国人“皆务工勤商,早夜经营之效,由人烟稠密,户口繁滋,田园不足于耕,故工匠有三十五万户,多于农夫三之一,不止贸易一国一地,乃与天下万国通商也” “每百人中务农者十之三,……开矿者十之一,制造者十之一,为商贾者十之二,余教师、法师、医生、武士、水手。”……“中国之师船,苟无海贼之警,即终年停泊,虽有出巡会哨之文,皆潜泊于近岙内岛无人之地……其船窳漏,断不可以涉大洋。”
(2)魏源认为欧洲列强崛起的表现和原因分别是什么?中国当时明显处于劣势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美国海权论的代表马汉认为,控制海洋是决定一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常常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在马汉看来,海权是海军舰队、商船队、海外基地(殖民地)三者的总和。
(3)简要说明魏源的海权思想与马汉的海权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简要评述魏源海权思想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权与大国兴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材料二李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甚至还十分敬佩明朝理学代表王阳明,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真心、天性,而这便是“良知”。
——《中国儒学史》
材料三诸子虽学,未尝以闻道为心也,则亦不免士大夫家为富贵所移尔矣,况此而为汉儒文附会,宋儒之穿凿乎?又况继此而以宋儒为标的,穿凿为指归乎?人益鄙而风益下矣!无怪乎其流弊至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形若狗彘也。
——《初潭集》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一中“习惯所崇奉的秩序”在李贽所处时代具体体现是什么?(2分)针对时代弊病,李贽提出怎样的主张?(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反感和谴责的对象实际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三,概述李贽的主要主张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2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李贽的思想有何积极意义?(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使资本家高兴地手舞足蹈,科技的光辉令人心花怒放……
——《科技发展史Ⅱ》
请回答:
(1)“地理上的发现”指什么?
(2)“地理上的发现”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的客观进步性。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有哪些?(举出至少三种)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他主要学习西方哪方面的内容?
(2)请列举2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西方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事件。
(3)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
材料二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 现代部分》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政策?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有什么进步性。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朱子语类》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人物A和B分别是谁?(2分)指出人物C的思想核心?(2分)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不得照抄原文2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其“新”在何处。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绘画的影响。
(3)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2分)在今天,我们应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