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显谟阁待制董正封,知荣州。使宅一楼极高,可以远眺,而为大梧桐所蔽,举目殊有妨。命伐去。吏辈罗拜乞留,曰:“此木为吾州镇,盖逾二百年,有神物居之,颇著灵效。寻常事以香火,不敢怠。若除之,定起大祸,兼亦未必可致力。”董赋性刚烈,叱众退,自率工匠,运斤斧,自朝至暮,木已倒仆芟削。忽暴风驾云起根中,屋瓦飘扬,雷电晦冥,骤雨倾泻。董与家人共聚一室。其上如奔马腾踏兽蹄鸟爪穿透椽箔如欲攫人之势老幼咸怖泣叫相闻董怡然不为动。未三刻许,风雷皆息,内外晏如,略无所挠。郡人始叹诵其明决。董寿过八十,乃终。文中主人公董正封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简要回答。
请简述这段文字记述的故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恺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村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其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①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同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大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大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
注:①纪纲:仆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辟议曹从事辟:征召 |
B.盗者始伏其辜辜:罪状 |
C.据法直绳绳;捆绑 |
D.文度深衔之衔:怨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悉裹以苇席 掭以尖草,不出 |
B.为陈生死之别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
C.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 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D.乃令解牛,任其所去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顾宪之强力为政的一组是()
①据法直绳,无所阿纵
②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
③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
④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
⑤宪之至郡,即表除之
⑥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宪之弱冠之年就开始出任官职,他注重调查研究,讲究判案方法,深受人们信赖。 |
B.顾宪之对不法之徒严惩不贷,又能严于律己,勤政为民,因此得到百姓衷心拥护。 |
C.顾宪之任职衡阳时,不仅救助遭受瘟疫的百姓,而且教化民众,使该郡民俗改善。 |
D.顾宪之刚正不阿,抑制受宠之臣在乡里大造府邸,后遭受吕文度的打击报复。 |
四、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之下车,分告属县。
译文:
(2)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
译文:
(3)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3分)
译文:
(2)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译文:
(3)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生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固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选自《资治通鉴》)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上无阿私之失偏袒 |
B.国家无虞,利及后世欺骗 |
C.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催促 |
D.数尝窘辱我屡次 |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
皆以美于徐公B恐又见见平生过失及诛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C故即相聚谋反耳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为其功多,故不忍
有决渎于汤武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下列各项分别属于“谋反的原因”和“平息的措施”的一项是()
A陛下起布及,以此属取天下
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B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今
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C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
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D而所诛者皆平生所仇怨
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下面是对《史记》原文和司马光的评论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良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发现了因封功臣而带来的政治危机,并抓住机会,向刘邦作了入情入理的分析。 |
B.面对危机,刘邦能虚心听取张良的谏言,勇于在下属面前暴露自己的内心,并立即采取了有力措施,使危机得到了化解。 |
C.司马光认为,刘邦在取得天下的过程中是爱憎分明的,只是因为手下人有时不够公正,才造成了某些大臣心理上的不平衡。 |
D.司马光认为,张良因为目睹刘邦治国举措中有失公允之处,才借机讽谏,为国家消除了危机,称张良是一个善谏之臣。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
译文:
②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分).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阿留传
明•陆容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②不材,蕲③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注释①参亭:参互和均匀。樗栎chū lì:都指无用的木材。②蕲:能“祈”,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应门:应答门人 |
B.宾客虽稔熟者稔熟:熟悉 |
C.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歧生:分枝错生 |
D.历园中竟日竟日:整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 | B.曰:“何难乎是?”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C.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 | D.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阿留“痴呆无状”,却工于书法,善于绘画。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主人“专任”,被长期奉养,终身不弃。 |
B.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提出了“天地间无弃物”、用人应当用其所长的观点,成为文章的关键部分。 |
C.作者对能容人、用人的周元素赞美有加,并联想到现实中的“造命者”每每用人不当,这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
D.作者叙事简洁,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议论则精辟深透,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批判性。 |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
译文:
(2)(阿留)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