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     假:借给
B.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坐:定罪
C.会帝厌兵会:适逢
D.第遣使吊赙其家第:按次序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庞籍刚正严明的一组是(  )
①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②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③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④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⑤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⑥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史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知武终不可
胁:威胁。
B.羝乃得归
乳:生子。
C.掘野鼠草实而食之
去:弃掉。
D.武能纺缴

网:结网。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苏武不屈品格的一项是(  )。
①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②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③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④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⑤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⑥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下列对节选部分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也不可能通过威胁而投降,就把这事告诉了单于,这更激起了单于让苏武投降的愿望。
B.匈奴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断绝供给食物,雨雪天,苏武只能吃毡毛,饮雪水。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
C.为了避免苏武和其随属来往,匈奴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进一步孤立他。
D.苏武到北海后,得到了於靬王的器重;於靬王死后,丁令王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穷困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周:地名。这里是指东周时期周国的都城雒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戍东边,荆人行辍:停止
B.而荆王说,必以我也坚:使……坚定(信心)
C.君矣过:拜访
D.温人之周,周不客纳:接纳

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荆人起兵,将欲兵攻齐
②而荆王说,必坚我也
B.①宋使臧孙子南求救
②魏文侯借道赵而攻中山
C.①温人
②荆大说,许救
D.①齐人拔五城于宋荆救不至

②是用兵者魏也,得地者赵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康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只要混乱、软弱,只要有机可乘,有缝可钻,就会引来虎视眈眈的敌人。
B.臧孙子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从楚王高兴的脸色中就看出楚王根本就不会出兵救援,只是要削弱两国罢了,所以他才感到忧虑。
C.赵魏同为战国七雄之一,但赵刻这一招会导致“唇亡齿寒”的后果,并不可取。
D.温人被拘,不把温人当周朝的人,恰恰反映出周天子自己都不自信了。温人讲《诗经》,对周天子是极大的讽刺。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骨尧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颦蹙额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节选自《庄子·至乐》)
注:①骨尧(xiāo)然有形:骨尧然,尸骨干枯的样子。有形,有似生人头颅的形状。②撽(qiào)以马捶:撽,敲打旁击。马捶,马鞭。“捶”同“棰”。③将(qiāng):抑或,表推测。④深颦(pín)蹙(cù)额:皱眉头,愁苦的样子。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子有冻馁之而为此乎  患:担心
B.视子所言,皆生人之也 累:负担
C.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虽:即使
D.吾使司命生子形复:恢复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
(2)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这段文字选自《庄子·至乐》。在庄周看来,最大的乐趣是什么?这体现了庄周怎样的“生死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注:①监河侯:监理河道的官。②邑金:邑,封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金,古代货币单位。③波臣:水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忿然作色曰作色:脸变色,指发怒
B.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顾视:回头看
C.西江之水而迎子激:引
D.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常与:常常给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2)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今夫,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hù):葫芦。②瓠落:大而平浅。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píng):浮。澼(pì):在水中漂洗。⑤蓬:草名,其状拳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lí):野猫。狌(shēng):黄鼠狼。⑧罟(gǔ):网的总称。⑨(lí)牛:牦牛。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也 一:一样
C.立之途,匠者不顾:顾虑
D.不斤斧,物无害者夭:夭折

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