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诏可,当行。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其家之长安。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与老子,尊其术。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如赵近家如:到……去 |
| B.比灵文园法比:比较 |
| C.为人所略卖略:用策略 |
| D.识其县名及姓识:懂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 |
| B.家贫,为人所略卖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 |
| C.其家不知其处从其家之长安 |
| D.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
对下列省略句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已而(刘武)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 B.又复问(少君)何以为验 |
| C.合葬(于)霸陵 | D.乃厚赐(侍御)田宅金钱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窦姬曾经主动向宦官要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但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导致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 |
| B.代王成为皇帝之后,王后和所生的四个男孩接连病死,窦姬的长子就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第二年,窦姬的小儿子被封为代王。 |
| C.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
| D.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少时曾多次被转卖,后来又入山烧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觉,不料山崖崩塌,睡在山崖下边的人只有少君脱险,其余都被压死了。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对 曰 姊 去 我 西 时 与 我 决 于 传 舍 中 丐 沐 沐 我 请 食 饭 我 乃 去 于 是 窦 后 持 之 而 泣 泣 涕 交 横 下 侍 御 左 右 皆 伏 地 泣 助 皇 后 悲 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
②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
|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
|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歉,道谢 |
|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
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
| A.图穷而匕首见 |
|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
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横线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
| B.又前而为歌 |
| C.皆白衣冠以送之 |
|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
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
|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
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
|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
|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
|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
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
|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行事务 |
|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外交使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寡人之过也将以有为也 |
| B.吾其还也其皆出于此乎 |
| C.不阙秦,将焉取之吴之民方痛心焉 |
|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第三自然段,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侃字士业,颇爱琴书,尤好计画。时播①一门,贵满朝廷,儿侄早通,而侃独不交游,公卿罕有识者。亲朋劝其出仕,侃曰:“苟有良田,何忧晚岁,但恨无才具耳。”
年三十一,袭爵华阴伯。扬州刺史长孙承业请为录事参军。萧衍②豫州刺史裴邃规相掩袭,密购寿春人李瓜花、袁建等令为内应。邃已纂勒兵士,虑寿春疑觉,遂谬移檄云:“魏始于马头置戍,如闻复欲修白捺旧城。若尔,便稍相侵逼。此亦须营欧阳,设交境之备。今板卒已集,唯听信还。”佐寮咸欲以实答之,云无修白捺意。而侃曰:“白捺小城,本非形胜,邃集兵传檄,虚构是言,得无有别图也?”稚乃云:“录事可造移报。”移檄曰:“彼之纂兵,想别有意,何为妄构白捺?勿谓魏无人也。”邃得移檄,谓已觉,便散兵。瓜花等以期契不会,便相告发,伏辜者十数家。邃后竟袭寿春,入罗城而退,遂列营于黎浆、梁城,日夕钞掠。承业乃奏侃为统军。
后雍州刺史萧宝夤据州反,随业讨之,除侃为承业行台左丞。军次恆农,侃白承业曰:“今贼守潼关,全据形胜。须北取蒲坂,飞棹西岸,置兵死地,人有斗心,华州之围,可不战而解;潼关之贼,必望风溃散。诸处既平,长安自克。愚计可录,请为明公前驱。”承业从之,令其子子彦等领骑与侃于恆农北度,便据石锥壁。侃乃班告曰:“今且停军于此,以待步卒,兼观人情向背。若送降名者,各自还村,侯台军举三烽火,各亦应之,以明降款。其无应烽,即是不降之村,理须殄戮。”人遂传相告报。实未降者,亦诈举烽,一宿之间,火光遍数百里内。围城之寇,不测所以,各自散归。长安平,侃颇有力焉。
注:①播:杨侃父,北朝北魏大臣。②萧衍:南朝梁武帝。对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尔,便稍侵逼稍:稍微 |
| B.今板卒已集,唯听信还信:使者 |
| C.今贼守潼关,全据形胜贼:叛军 |
| D.侃乃班告曰班:颁布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侃“好计画”的一组是()
①侃独不交游,公卿罕有识者
②年三十一,袭爵华阴伯
③彼之纂兵,想别有意,何为妄构白捺也
④稚乃奏侃为统军
⑤须北取蒲坂,飞棹西岸,置兵死地
⑥其无应烽者,即是不降之村,理须殄戮
|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侃是杨播的儿子,杨播家有很多人在朝廷做大官,杨侃比较喜爱音乐和读书,亲戚朋友劝他出任官职,于是他担任了长孙稚的录事参军. |
| B.南朝梁的豫州刺史裴邃计划偷袭北朝,采用了里应外合的手法,并通过向魏发送檄文刺探魏是否觉察其意图,他的计谋被杨侃识破。 |
| C.杨侃随长孙稚讨伐叛国的雍州刺史萧宝夤时,向长孙稚献计,置将士于死地而后生,以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
| D.长孙稚的军队进驻石锥壁后,杨侃通过颁布告示的办法,督促投降叛军的民众重新归附朝廷,并借此虚张声势,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捺小城,本非形胜。邃集兵传檄,虚构是言,得无有别图也?
(2)彼之纂兵,想别有意,何为妄构白捺?勿谓魏无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夫人教养之。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英宗在东宫,问宿卫之臣于左右,咸称拜住贤。因遣使召之,欲与语。拜住谓使者曰:“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我长天子宿卫而与东宫私相往来,我固得罪,岂太子福耶?”竟不往。
至治元年正月,帝欲结彩楼于禁中,元夕张灯设宴。时居先帝丧,参议张养浩上疏,拜住谓当进谏,即袖其疏入奏,帝悦而止,仍赐养浩帛,以旌直言。三月,从幸上都,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欲更广之。奏曰:“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农务,恐失民望。”从之。帝尝谓拜住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木华黎从太祖开拓土宇,安童相世祖克成善治也。”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拜住密言于帝:“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思明忌拜住方正,谋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拜住曰:“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右相雠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汝辈毋复言。”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帝遂免之。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帝悟,因夺其官,仆其碑。奸党铁失等甚惧,乃生异谋。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以旌直言旌:表扬 |
| B.帝以行宫亨丽殿制度卑隘制度:规模 |
| C.陛下初登大宝,不求民瘼瘼:疾苦 |
| D.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 视:观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问宿卫之臣于左右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 |
| B.帝悦而止而遽兴大役以妨农务 |
| C.乘间以告今以右相雠我 |
| D.因遣使召之帝悟,因夺其官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拜住“贤”的一组是( )
①至大二年,袭为宿卫长②嫌疑之际,君子所慎③大臣协和,国之利也
④奏请岁减二十万石⑤夺其官,仆其碑⑥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拜住是安童的孙子,五岁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教育成人。早年在朝廷任职,得到当时皇帝英宗的欣赏,但他始终不与太子结交。 |
| B.拜住支持张养浩上疏,劝阻元帝在服丧期间张灯设宴庆祝元宵,皇帝非常高兴地采纳了意见,停止了庆祝活动。 |
| C.拜住的正直遭到了右丞相铁木迭儿的助手张思明的忌恨,面对他们的密谋陷害,拜住以大局为重,没有对他们加以报复。 |
| D.在奸党铁失的叛乱中,拜住不幸被杀。晋王即位后,诛杀铁失,将拜住的画像送到寺庙,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1分)
申甫传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
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
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
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
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
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
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
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
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
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
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
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
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
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 媐(xī):嬉戏。② 瘗(yì):埋葬③ 窭(jǜ):贫穷。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人濒行濒:临近 |
|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 |
| C.遽薄京师薄:逼近 |
|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童子亦欲学之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 B.遂言甫于朝访风景于崇阿 |
|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 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兵打算传授给他, 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
|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 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
|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
|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 |
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