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民主政治建设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1954年毛泽东
(1)材料中的“会议”及“新胜利和新发展”分别指的是什么?
问题二经济建设
“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的嚆(hāo)矢(注: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成了建设的象征,再次看到如此的奇迹还要再等上20年。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的嚆矢,哪些错误导致再次看到如此的奇迹还要再等上20年?
问题三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为圆“社会主义制度梦”,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一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一)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工商业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2)上述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根据所学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
材料四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4)“事实胜于雄辩”。材料四证明了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5)纵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①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②他划出一个“圈”是指什么? 当时在广东划的“圈”总共有多少个?
③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④ 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有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流传于民间的花鼓词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民间的花鼓词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曾实行过哪两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
(2)凤阳发生巨变的原因是实行一种什么新的生产变革?对农村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
材料二“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
材料三“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1)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根本原因何在?
(2)材料二中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材料三中“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含义是什么?
(4)回想过去,关注当今,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