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①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②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③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④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⑤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⑥暨黄鲁直⑦二公皆以摈斥⑧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⑨,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选自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注:①逄逄然:拟声词。②薪采者:樵夫。③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④元微之:元稹,字微之。⑤知退:白行简,白居易的弟弟。⑥欧阳永叔:欧阳修,字永叔。⑦黄鲁直:黄庭坚,字鲁直。⑧摈斥:排斥,这里指贬谪。⑨嘻:笑。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斗折蛇行: (2) 乃记之而去:
(3) 其下有径: (4) 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以其境过清洞以此三人得名 |
B.为:全石以为底或为诗文以纪之 |
C.而:潭西南而望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
D.于:泥于掌故与微之会于夷陵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
(2) 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试分析本文表达的情感与《小石潭记》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权术诡计)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选自顾炎武《日知录》)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B.则祸败乱亡 / 国恒亡 |
C.国乃灭亡 / 乃不知有汉 |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请找出与“立人之大节”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悍吏之来吾乡 | B.寓之酒也 |
C.前人之述备也 | D.无案牍之劳行 |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人 之 不 廉 而 至 于 悖 礼 犯 义 其 原 皆 生 于 无 耻 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甲乙选文各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义猴之墓
某山隅①有一老圃②,早失偶,惟一女远适③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④,而不离不逸⑤。如是者五年。
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⑥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子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僵卧墦⑦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⑧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注释】①隅(yú):山弯。②圃:种植蔬菜瓜果的人。③适:嫁。④掣(chè):牵。⑤逸:逃跑。⑥揖:作揖行礼。⑦墦(fán):坟墓。⑧勒:刻。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一女远适他乡(适应) | B.老者暴卒(死亡) |
C.颔之,乃俱归(点头) | D.仍牢守故宅(老、原来)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赠以猴无以为葬 |
B.颔之,乃俱归乃葬于老者之侧 |
C.猴遍哭于乡乃葬于老者之侧 |
D.乡人乃资而掩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l)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
(2)姐引之去,猴揖谢之。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会天大雨(2)等死(3)或以为亡(4)念鬼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翻译: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翻译:选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陈胜、吴广利用“行卜”,达到了“威众”的效果?(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列文言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下面的加线字。
(1)有仙则名()(2)斯()
(3)惟吾德馨()(4)白丁()翻译下列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一)
《论语》十则(有删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二)
《论语》六则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①。”(《雍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注释】①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 B.是知也(通“智”,聪明) |
C.中道而废(废除) | D.学而不厌(满足)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其恕乎神游其中 |
B.仁以为己任以丛草为林 |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可以为师矣 |
D.勿施于人士志于道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在我国各方面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格言讲的是学习态度。请结合文意联系自身的感悟作简要评析。
《论语》六则都讲到了学习态度方面的内容,“学而不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别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