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敷华,字公实,安福人。成化元年,与刘大夏愿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历郎中。廉重不挠,名等于大夏。
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景宁矿盗起,至数千人,敷华谕散之,执其魁十二人。居浙十余年,历布政使。弘治初,迁湖广。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以俯直资饿者。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中道奔丧,服闼还故宫。部内赋输大同,困于折价。敷华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民便之。改抚陕西,制婚娶、丧葬之式,纳民于礼。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延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日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十二年改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高邮湖堤圮,浚深沟以杀水势。又筑宝应堤。民利赖焉。正德元年召为左都御史:其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内阁力主之。帝犹豫,敷华乃上言:“陛下宴乐逸游,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究交乖。今给事中刘蓓,御史朱延声、徐钰等连章论列,但付所司。英国公懋与臣等列名上请,但云‘朕自处置’。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传奉已革,寻复如故。政令纷孥,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疏入,不报。
既而朝事大变,宦官势益张。至除夕朝罢,忽传旨致仕。敷华即日就道。至徐州洪,坐小艇,触石几溺死。瑾恨未已,欲借湖广仓储 烂,坐以赃罪。修撰康海过瑾曰:“吾秦人爱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薄耶?”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明年六月病且革,衣冠揖家庙,就榻而卒。
敷华性刚介。弘治时,刘大夏常荐之,帝曰:“敷华诚佳,但为人太峻耳。”为部郎奉使,盗探其囊,得七金而已。
(节选自《明史·张敷华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等于大夏等:相同 |
B.行事与成宪交乖乖:背离 |
C.修撰康海过瑾日过:过问 |
D.公忍相薄耶薄:逼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困于折价纳民于礼 |
B.与刘大夏愿就部曹忽传旨与畅守随俱致仕 |
C.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 就榻而卒 |
D.其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盗探其囊 |
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
B.妖憎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
C.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
D.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敷华在处理景宁的矿贼闹事中,运用计谋,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捉拿头领归案。 |
B.张敷华整治好坍塌的高邮湖堤和修筑宝应堤,都让百姓从中获利。 |
C.张敷华等人上疏请求除去刘瑾的行为使刘瑾心生恨意,刘瑾后来想方设法诬陷张敷华。 |
D.张敷华在疏中指出皇帝的缺点,同时认为政策法令过于繁复,弊端就会滋生蔓延,要求皇帝要仔细审察。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
②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敷华“为政惠民”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文言文阅读
郭嘉传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戏志才,人名),筹划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④,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未知用人之机机:关键 ,奥秘 | B.太祖甚器之器:器重 |
C.徒以威附徒:门徒,手下 | D.掩其不意意:预测,意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卒然击之虏卒闻太祖至 | B.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
C.因其无备尚因乌丸之资 | D.夫智者审于量主于巴丘遇疾疫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初见袁绍,袁绍有周公礼贤下士之举,但郭嘉却看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的弱点而离开了他。 |
B.曹操在给荀彧的书信中忧心人才不济,荀彧给他推荐了郭嘉。曹操很是高兴,郭嘉也认为自己找到了明主。 |
C.曹操要征伐袁尚和三郡乌丸,又担心刘备袭击许都,但郭嘉认为刘备不值得提防,不堪一击。 |
D.后来太祖讨伐荆州失利回来,事多不顺意,于是很是怀念已逝世的郭嘉,深感人才的重要。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答:
(2)(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答:
文言文阅读
是岁也,大将军(指卫青)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择选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效此意,其为将如此。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遂:就 |
B.有气敢任任:担当 |
C.使人先要边要:要求 |
D.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赍:赠送 |
以下句子表明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的一组是()
①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②既还,重车余弃粱肉
③对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④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⑤无子,绝,国除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受到皇帝的赏识,在十八岁时,做了皇帝的侍中。
B.霍去病擅长骑马射箭,两次跟从大将军卫青出征,卫青奉汉武帝之命,拨给他壮勇之兵,任命他为剽姚校尉,他率八百骑兵追击敌军数百里,为了个人私利,杀俘敌人很多。
C.霍去病为人寡言少语,敢作敢为。天子曾想教他兵法,他却说:“打仗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兵法。 ”
D.霍去病死后,皇帝很悲痛,为他建立的坟墓,外形就像祁连山。他的儿子霍嬗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因此,他的后代断绝了,他的封国也就被废除了。翻译
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
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全义,字国维,濮州临濮人。祖琏,父诚,世为田农。全义少为县署役夫,尝为令所辱。黄巢起冤句①。全义亡入巢军。巢入长安,以全义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巢败,依诸葛爽于河阳,屡有战功,爽表为泽州刺史。爽卒,事其子仲方,仲方为留后,表全义为河南尹。梁祖建号②,以全义兼河阳节度使,封魏王。性勤俭,善抚军民,虽贼寇充斥,而劝耕务农,由是仓储殷积。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民之来者抚绥之,无重刑,无租税,流民之归浙众。王命农隙,选丁夫授以弓矢枪剑,为坐作进退之法。行之一二年,每屯增户。大者六七千, 次者四千,下之二三千,共得丁夫闲弓矢、枪剑者二万余人。有贼盗即时擒捕之,刑宽事简,远近归之如市。且耕且战,岁滋垦辟,招复流散,待之如子。五年之内,号为富庶。每农祥劝耕之始,全义必自立畎亩,饷以酒食。数年之间,京畿无闲田,编户五六万。乃筑垒于故市,以防外寇。全义每喜民力耕织者,某家今年蚕麦善,去都城一舍之内,必马足及之,悉召其家老幼,亲慰劳之,赐以酒食茶彩,丈夫遗之布裤,妇人裙衫。每观秋稼,见田中无草者,必下马命宾客观之,召田主慰劳之,赐之衣物。若见禾中有草,地耕不熟,立召田主集众诘之。民诉以牛疲或阙人耕锄,则田边下马,立召其邻责之曰:“此少人牛,何不众助之?”邻皆伏罪,即赦之。自是洛阳之民无远近,民之少牛者相率助之,少人者亦然。
田夫田妇,相劝以耕桑为务,是以家有蓄积,水旱无饥民。天成初,薨于洛阳私第,年七十五,谥忠肃。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全义传》)
【注】①冤句:今山东菏泽。②梁祖建号:梁太祖朱温建立后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琏,父诚,世为田农世:世代 | B.虽贼寇充斥,而劝耕务农 劝:鼓励 |
C.爽表为泽州刺史表:表彰 | D.由是仓储殷积 殷:富足 |
以下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 |
B.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 |
C.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 |
D.全义初至洛/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一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每人给旗一口/榜一道/令招农户耕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全义是农家子弟出身,年少时曾在家乡县衙做差役,后来离开家乡,投身黄巢的军队。黄巢攻占长安后,曾任用张全义做史部尚书和水运使。 |
B.张全义崇尚节俭,勤于政事,尤其喜欢那些勤劳耕作的百姓,如果有人家养蚕种麦比较好,只要距都城不超出三十里地,他都一定亲自骑马前去慰劳。 |
C.看见谁家地里没有杂草,张全义会下马让随行宾客们观看,并赏赐田主。如果见庄稼中有草,地耕得不松软,就立即叫来田主,并在众人面前责打训斥。 |
D.洛阳地区的民众在张全义的治理下,百姓们致力于农桑,因此家家有蓄积,即使遇到水旱灾害时也没有出现饥荒的现象。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耕且战,岁滋垦辟,招复流散,待之如子。
(2)自是洛阳之民无远近,民之少牛者相率助之,少人者亦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南昌刘应文文稿叙
(元)虞集
江西之境,其山奇秀,而水清泻,委折演注,至于南昌,则山益壮、水益大,故生人禀是气者,多能文章,而其为文,又能脱略其鄙朴之质,振作其委靡之体。故言文者,未有先于江西。然习俗之弊,其上者常以怪诡险涩、断绝起顿、挥霍闪避为能事,以窃取庄子、释氏绪余,造语至不可解为绝妙;其次者泛取耳闻经史子传,下逮小说,无问类不类,剽割近似而杂举之,以多为博,而蔓延草积,如醉梦人,听之中日,不能了了;而下者乃突兀其首尾,轻重其情状,若俳优谐谑,以文为事。呜呼!此何为者哉?大抵其人于学无所养于德无所蓄假以文其寡陋而从之者亦乐其易能无怪其祸之至此不可收拾也。
呜呼,为文章者,未暇纵论古今天下也,即江西论之,欧阳文忠公、王文公、曽南丰非其人乎?执笔之君子,亦尝取其书而读之,凡己之所为,合于此三君否也?苟不合,则己之谬可知也,而曾不出此,何也?盖三君之文,非徒然也,非止发于天资而已也。其通今博古,养德制行,所从来者远矣,宜乎乐为寡陋而为能者不知思也。此三君子之文犹不足以知之,况三君子之上,有当知者尚远也,岂复知之乎?如此而欲以文自命,则亦惜乎秀气之委者矣。悲夫!岂独学者之咎哉?岂独学者之咎哉?
南昌刘君资深,少于余一岁,相好也。不远万里,以其子应文之文求教于余。观资深之意,深有望于其子矣。余观应文之笔端,清而不险,健而不怒,其连中于有司而分教一郡,宜矣!信乎山水秀润之所钟者,诚有可望者也。然余闻之传曰:“观乎会通,以行其典礼。”非观乎会通,则固陋而已。夫正其所已能,而进其所未能,君子之道也。余侨居江西三十年矣,是亦江西之人,于江西得无情乎?矧吾友人之子,余安得不以忧吾江西之文敝者,而告之应文,愿应文之勉之也?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生人禀是气者禀:禀赋 |
B.不能了了了了:明白,懂得 |
C.惜乎秀气之委者矣委:托付,交付 |
D.矧吾友人之子矧:况且,何况。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曾不出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B.所从来者远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C.深有望于其子矣少卿视仆于妻子如何哉 |
D.观乎会通知不可乎骤得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赞扬江西之人秉山川灵秀之气,言文必称江西;而后用“然”字一转,严厉指出江西派文章上、中、下三等的弊病。 |
B.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三位江西籍的杰出散文家——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指出他们在文学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痛斥今人辜负了他们的期待,自然地挽合到开头的议论,显得前后呼应,文理清晰。 |
C.文章末端方落到为文稿作叙的题意上来,希望刘应文能广泛学习,融会贯通,按照文学创作的规律去实行,定会取得很大的成绩。 |
D.这片文章主要揭露宋元以来江西派文风的流弊,并以此告诫后学,希望他们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大 抵 其 人 于 学 无 所 养 于 德 无 所 蓄 假 以 文 其 寡 陋 而 从 之 者 亦乐 其 易 能 无 怪 其 祸 之 至 此 不 可 收 拾 也把文中划线句子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下者乃突兀其首尾,轻重其情状,若俳优谐谑,以文为事。
(2)信乎山水秀润之所钟者,诚有可望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契丹内寇,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力战死之,赠崇仪使,录竦为润州丹阳县主簿。
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
竦娶杨氏,杨亦工笔札,有钩距。及竦显,多内宠,浸与杨不谐,杨悍妒,即与弟媦疏竦阴事,窃出讼之,又竦母与杨母相诟詈,偕诉开封府,府以事闻,下御史台置劾,左迁职方员外郎、知黄州。
竦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当太后临朝,尝上疏乞与修《真宗实录》,不报。初武臣赏罚无法吏得高下为奸竦为集前比著为定例事皆按比而行。
亲事官夜入禁中,欲为乱,领皇城司者皆坐逐,独杨怀敏降官,领入内都知如故。言者以为竦结怀敏而曲庇之。会京师同日无云而震者五,帝方坐便殿,趣召翰林学士张方平至,谓曰:“夏竦奸邪,以致天变如此,宜出之。”罢知河南府,未几,赴本镇,加兼侍中。寻以病归,卒。
竦以文学起家,有名一时,朝廷大典策累以属之。治军尤严,敢诛杀,即疾病死丧,拊循甚至。尝有龙骑卒戍边郡,剽,州郡莫能止,或密以告竦。时竦在关中,俟其至,召诘之,诛斩殆尽,军中大震。其威略多类此。然性贪,数商贩部中。在并州,使其仆贸易,为所侵盗,至杖杀之。积家财累钜万,自奉尤侈,畜声伎甚众。所在阴间僚属,使相猜阻,以钩致其事,遇家人亦然。
(选自《宋史·夏竦传》,有删节)
注:钩距:机谋。数术:是汉族传统文化中五术的命、卜、相三术。术数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内寇寇:入侵 |
B.浸与杨不谐浸:渐渐 |
C.尝上疏乞与修《真宗实录》,不报报:答复 |
D.遇家人亦然遇:遇到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武臣赏罚/无法吏得高下为奸/竦为集前/比著为定例事/皆按比而行 |
B.初/武臣赏罚无法/吏得高下为奸/竦为集前比/著为定/例事皆按比而行 |
C.初/武臣赏罚无法/吏得高下为奸/竦为集前比/著为定例/事皆按比而行 |
D.初/武臣赏罚/无法吏得高下为奸/竦为集前比/著为定例/事皆按比而行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竦因父亲战功而进入仕途:夏竦的父亲夏承皓曾力战契丹兵而死,赠崇仪使,夏竦被录用为润州丹阳县主簿。 |
B.夏竦聪明好学而受到重用:夏竦天资明敏,好学,精通百家、佛老之书,文章典雅藻丽,因此被擢升为光禄寺丞、通判台州。 |
C.夏竦名声不好,招致祸端:夏竦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人认为他奸邪;京师同日无云而震者五,张方平说是夏竦奸邪所致,因此被罢知河南府。 |
D.夏竦治军严格,敢于诛杀:曾经有龙骑士兵戍守边地,群起剽掠,州郡不能制止,当时夏竦在关中,等他来到后,召见士兵诘问,士兵被诛杀殆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竦以文学起家,有名一时,朝廷大典策累以属之。
(2)然性贪,数商贩部中。在并州,使其仆贸易,为所侵盗,至杖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