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7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二)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
(三)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下列选项中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互相轩邈”中“轩邈”是形容词作动词。 | B.“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是被动句。 |
C.“横柯上蔽”中“上”是名词作动词。 | D.“蝉则千转不穷”中“转”是通假字。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 ②鸢飞戾天者(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 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属引凄异(4)或王命急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印证了本文中那些句子?
文言文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至于/夏水襄陵。B.绝巘/多生怪柏。c.虽/乘奔御风。D. 常有高/猿长啸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确的-项是( )(2分)
A.隐天蔽日(隐瞒) |
B.良多趣味(确实) |
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
D.哀转久绝(消失)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 B.问塔动之因 |
C.土人谓之“傍不肯” |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厚德录》)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斥逐之追赶 |
B.富人病且死将要 |
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多么 |
D.不复有故态原来的 |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
B.不以物喜 |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D.以塞忠谏之路 |
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
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张仪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史记·张仪列传》节选)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于是之赵”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张仪之来也, | B.以求通子之愿 |
C.无御之者 | D.辍耕之垄上 |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相怀疑张仪偷盗了玉璧并拷打他,张仪毫不在意,坚持游说诸侯。 |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为了保住“合从”的结果,想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 |
C.张仪求见苏秦,可苏秦却不以礼相待,并多次责备他,于是张仪愤而离去。 |
D.张仪认为自己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想到秦国可能接受他的政治理论, |
于是就到秦国去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已而楚相亡璧亡:② 掠笞数百 笞:
③子不足收也足:④ 独秦能苦赵 苦:翻译下列句子
(1)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2)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