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荀子·性恶》)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有疾恶焉 疾:嫉妒。 |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②然后出于辞让 |
B.①人之学者,其性善 ②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
C.①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②曰:是不然 |
D.①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 ②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
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酝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陵夷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观褚公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仿佛哉。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世常法胜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即知其美。此书八九年中凡三见矣,今始识用意之妙。正犹有道君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也。
(选自方孝孺《题禇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陵夷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观褚公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仿佛哉。“颜柳”是唐代两位书法家的并称,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唐初与中唐书法大家的书法风格各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 ,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千岁而不改者阅:经历 |
B.今夫寓物于人寓:寄存 |
C.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略:大致 |
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艾:到达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为 天理是不可捉摸的。 |
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善行 会有善报。 |
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 都不相上下。 |
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 |
闲修养自己的德行?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胡惟庸,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耀湖广佥事。昊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轶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足,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之,日:“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籍户买马,艰苦殊甚。使皆效尔所为,民虽尽鬻子女,不能给也。”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谤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又尝与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骂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日:“吾有所用尔也。”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巨从己者。
(选自《明吏·胡惟庸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
B.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
C.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
D.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指的是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
B.陟指的是官吏的罢黜,降职。 |
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宫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
D.符瑞:符,符命,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君主“受命于天”的一种所谓的祥瑞征兆。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惟庸,定远人。在和州归附太祖。后任太常寺少卿、本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左丞。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 |
B.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向皇上告发了他。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 |
C.后来刘基生病,皇上派惟庸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栩说这是祥瑞之兆。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
D.惟庸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惟庸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译文:
(2)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吴录曰: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儿有卿相之骨。”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绠绁① 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沉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以为船重必败。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余人。
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
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粲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下狱诛。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改)
【注】①绠绁(gěng xiè):绳索。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
B.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
C.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
D.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迁。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
B.处士,又名“隐士”,唐代习惯称为“高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
C.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示年份)。“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的第四个年号,共计14年。 |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粲幼时就表现不凡,后来被孙河将军赏识,奏请朝廷任命,从而走上仕途。 |
B.吾粲任职后,治理有方,名声政绩毫不逊于同道,后来不断得到任用。 |
C.在会稽太守任上,吾粲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隐士谢谭。 |
D.在宫廷斗争中,吾粲“抗言执正”,因正直而丧身,陈寿认为这是可悲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儿有卿相之骨。”
(2)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余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四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濬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太过,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濬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濬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识□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濬为益州刺史。濬设方略,悉诛弘等。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除大司农。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
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濬造船于蜀,其木屑蔽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流屑以呈孙皓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军。”皓不从。
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州)贤愚无不嗟怨。□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发诏。濬于是统兵。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军,□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
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壬寅,濬入于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造于垒门。濬躬解其缚,送于京师。收其图籍,封其府库,军无私焉。
(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欲济其所欲济:成就 |
B.宜有以裁之裁:裁决 |
C.羊祜雅知濬有奇略雅:向来 |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乖:不顺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识□谓祜可谓能举善焉②□观时运,宜速征伐
③帝深纳焉,□发诏④□父母戒之曰
A.①之 ②若 ③乃④之 | B.①者 ②且 ③乃④其 |
C.①之 ②且 ③则④之 | D.①者 ②若 ③则④其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
B.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
D.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虽然通晓古籍,姿容俊美,但由于一直不注意修养品行,因此不被当时的人们称道。 |
B.州郡征召王濬担任河东从事,他到任以后,查办了一些不廉洁的官吏,让他们自动离去。 |
C.王濬做益州刺史时,设下计谋将盗贼张弘等人绳之以法,边境少数民族百姓纷纷投奔他。 |
D.王濬接受晋武帝的诏命建造战船,他造船用的碎木片顺流而下,引起了吴国君臣的警惕。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译文:
(2)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