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氏璧》,完成后面问题。
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①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②,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③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注释】①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②薨:古代诸侯死叫“薨”。③ 理:雕琢,加工玉石。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及厉王薨( ) ②献诸武王 ( )
③使人问其故( ) ④遂命名曰“和氏璧”(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又以和为诳
A.策之不以其道 | B.以光先帝遗德 |
C.以中有足乐者 |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和 乃 抱 其 璞 而 哭 于 楚 山 之 下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从故事中你看出卞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必先苦其心志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入则无法家拂士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 |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 |
C.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 |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战于长勺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宴酣之乐酣()苍颜白发颜()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结合选文第一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
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文言文。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⑥,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不诬:不假: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2)始信穆父之言不诬翻译“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
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文。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头抢地耳(撞) | B.长跪而谢之曰(感谢) |
C.休祲降于天(不祥) |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对其“潜台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
B.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
C.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倒下的尸体只有二人,流血不过五步之远,天下人也不用穿丧服。今日就是这样。 |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安陵靠五十里的土地能够生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你这样的勇士呀。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段中,秦王的态度一倨一恭,形成鲜明对比,并相辅相成,有力揭示了秦王的复杂性格——既是强暴的、凶恶的,又是虚伪的、怯懦的。 |
B.选段是课文的重心,写得最为详细,以对话描写为主,刻画了唐雎不畏强权、大义凛然、镇定自若的英雄形象。 |
C.这段大意是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布衣之怒”对“士之怒”,并以死相逼,终使秦王理屈词穷,唐雎获得胜利。 |
D.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他将效法三士,刺杀秦王,也照应下文“挺剑而起”,说明唐雎言必信,行必果。 |
李存审出于寒微①,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②,四十年间,位极③将相。
其间出④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⑤者凡百余。”因授⑥以所出镞,命藏⑦之,曰:“尔曹⑧生于膏粱⑨,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⑩。(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寒:贫困。微:地位低下。 ②乡里:此指家乡。 ③极:达到。 ④出:脱离。 ⑤镞(zú):箭头。 ⑥授:授给,给予。 ⑦藏:收藏,保存。 ⑧尔曹:你们。 ⑨膏粱:膏,肥肉;粱,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⑩诺:答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尝戒诸子( )②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
③因授以所出镞 ( )④命藏之( )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
(2)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