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 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 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
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
B.“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
C.“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
D.“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A.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 B.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
C.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 | D.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 B.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
C.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 D.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
“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