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沣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郑子产不毁乡校二事,外此诸国,几未闻其有一二学校。”“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邓析著有《竹刑》,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褚袴(短裤)。民之献衣褚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论衡·讲瑞》说:“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据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张之洞的《劝学篇》、梁启超的《新民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继发表的晚清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教育的名著。以下(表1、表2)分别是两本书的部分目录及简介列表:
(表1)
|
劝学篇·序 |
外篇 |
游学第二 |
农工商学第九 |
内 篇 |
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 |
设学第三 |
兵学第十 |
|
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
||||
明纲第三 |
学制第四 |
矿学第十一 |
||
知类第四(闵神明之胄裔) |
广译第五 |
铁路第十二 |
||
宗经第五 |
阅报第六 |
会通第十三 |
||
正权第六(辩上下定民志斥民权) |
变法第七 |
|
||
守约第八 |
变科举第八 |
|
(表2)
第一节 |
叙论 |
第十一节 |
论进步 |
第二节 |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
第十二节 |
论自尊 |
第三节 |
释新民之义 |
第十三节 |
论合群 |
第四节 |
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 |
第十四节 |
论生利分利 |
第五节 |
论公德 |
第十五节 |
论毅力 |
第六节 |
论国家思想 |
第十六节 |
论义务思想 |
第七节 |
论进取冒险 |
第十七节 |
论尚武 |
第八节 |
论权利思想 |
第十八节 |
论私德 |
第九节 |
论自由 |
第十九节 |
论民气 |
第十节 |
论自治 |
第二十节 |
论政治能力 |
(2)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指出两本著作所反映的基本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梁启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点。
材料三: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我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目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9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意义。比较材料二,说明材料三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材料二 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前言)。阅读下表。
请回答:
(1)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足的革命”的实际含义,这揭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选择一个,然后指出对其历史评价的变化,并谈谈你对其变化的认识。
思想的碰撞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原本是一件美妙的事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潮流不断加强,涌现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流派。
材料二民主制度与人文主义思想有着亲缘关系,正如君主制度与保守思想、专制制度与乌托邦式的唯科学主义、或者无政府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关联一样。
——兹维坦·托多罗夫
材料三“轴心时代”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期间...比方说在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在印度出现了释加牟尼。后来在希腊就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的大思想家。
这些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人类文化主要的财富,而且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而且都是大体上同时发展起来的。雅斯贝尔斯还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他讲“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个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21世纪或者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是对2000多年前“轴心时代”的新的飞跃?…可以说,人类文化正在进入或者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人类社会之贡献》
当下世界、洲界、国界似乎模糊起来,但不同文明间的分歧乃至争斗,又普遍存在,有时还以一场激烈的形态展开(如在巴以之间)。可见,文化的两个向度——全球化和多元化同时存在。……总之,与全球化相应的,既有文化的统一走势,又有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彼此纷争。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1)按照这一示例【示例:第一类:地主阶级抵抗派,③⑤】,对材料一中的人物分类。不同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2)联系18世纪欧美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类文化在“轴心时代”和“新的轴心时代”的发展特征。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
材料一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这并不表明他们忽视其他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也并非他们毫不考虑从全世界范围协调长期政策的使命。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决定不派前苏联坦克开入东德不断扩大的反政府起重机正在拆除勃兰登堡门前的一段柏林墙非暴力烛光抗议运动,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前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
材料三译注甚至在哈里·杜鲁门领导下的美国与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仍作为同盟国进行对德国的战争时,1945年杜鲁门就曾秘密地向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准备对前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华盛顿对于战争的存在没有任何多愁善感,这无非是一门生意,一门表面被温和地冠以“美国世纪”之名,实则是建立无可匹敌的美国统治地位的生意。
(1)材料一中“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中的“措施”有何表现。
(2)两极格局最终以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也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民们!你们的公社已经建立……卑鄙无耻的政权掐着你们的脖子逼迫你们;你们已用合法的自卫军把那强迫你们承认国王、侮辱你们的政府赶出城外。
——《公社第一次宣言》(1871年3月30日)
材料二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握政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
材料三一看到不幸的丝织业工人,我心里就觉得难过。他们结婚成家靠的是工资,意料不到每5~6年就失业一次,于是他们只好在街头卖唱,用这种体面的方法行乞……伙计每年得六千法郎报酬。他和妻子儿女一起用掉五千法郎,下余一千法郎则储存起来。工作了四十年之后,这笔储蓄逐渐增长变成十万法郎。这时家长迁到离故里四五里的乡间小屋去住。但是一旦在如此宁静的生活当中开始发生动乱,里昂人就会象雄狮一样搏斗起来……
──司汤达《一个旅行者的见闻录》
材料四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无产阶级是如何把“那强迫你们承认国王、侮辱你们的政府赶出城外”的?国王被赶出城外后这个城市的政权由谁掌握?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材料二中“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握政权的政府”的名称?
(2)在这个宣言发表前也有很多的天才思想家对阶级斗争做出巨大贡献,这些人是谁,试举例。这个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依据所学回答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夜不炳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
材料二今夫俄,宅苦寒之地,受蒙古钤辖,前皇残暴,民气凋丧,岌岌不可终日, 自大彼得游历诸国,学习工艺,归而变政,后王受其方略,国势日盛,辟地数万里也;今夫德,列国分治,无所统纪,为法所役,有若奴隶,普人发愤兴学练兵,遂蹶强法,霸中原也;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又如西班牙、荷兰,三百年前,属地徧天下,而内治稍弛,遂即陵弱,国度夷为四等;暹罗处缅越之间,同一绵薄,而稍自振厉,则岿然尚存。
材料三孟子曰:“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又曰:“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又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中国户口之众,冠于大地;幅员式廓,亦俄、英之亚也;矿产充溢,积数千年未经开采;土地沃衍,百植并宜,国处温带,其民材智;君权统一,欲有兴作,不患阻挠;此皆欧洲各国之所无也。夫以旧法之不可恃也如彼,新政之易为功也又如此,何舍何从,不待智者可以决矣。
--------《梁启超文集》
(1)通读三则材料归纳梁启超阐述的中国必变的理由。材料三中梁启超引孟子之言的目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梁启超的“新政” 虽然没有创造出中国崭新的未来,但却也给忧患中国带来了些许微薄希望,微薄的希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