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C.以致天下之士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铸以为金人十二 |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自以为关中之固 | D. 以为桂林、象郡 |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却匈奴七百余里 | B.序八州而朝同列 |
C.外连衡而斗诸侯 | D.尊贤而重士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言文阅读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少力学,数举于乡。试掾史台,会盗杀卜者,有司纵迹之,获僧匿一妇人,搒掠诬服,狱具,德辉疑其冤,其后果得盗。
岁丁未,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又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德辉指银盘,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者矣。”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又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岁戊申春,释奠,世祖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如?”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世祖曰:“今而后,此礼勿废。”
世祖即位,起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下车,击豪强,黜赃吏,均赋役。耆耋不远数百里来见,戴之若神明。西川帅纽邻重取兵千余人,吏畏其威,莫敢申理,隶凤翔屯田者八百余人,屯罢,兵不归籍。会签防戍兵,河中浮梁故有守卒,不以充数。悉条奏之,帝可其请。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八十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搒掠诬服,狱具掠:拷打 | B.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 任:承担 |
C.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赡:供养 | D.畀付后人,传之无穷畀:赐予、给予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
B.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
C.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
D.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德辉虑事周全,仔细认真。他在御史台做小吏,有盗贼杀一算命先生,官府获藏匿一妇人的僧人,僧人屈打成招,张德辉怀疑是冤案,后来果真捕获真凶。 |
B.张德辉巧用比喻,委婉劝谏。世祖问到祖宗法度不能完全实施时,他将开创国家大业比作制造银盘,要选良匠按规矩制成,再由谨慎厚道之人掌管。 |
C.张德辉善于应对,尊儒重道。在回答金以儒亡这个问题时,他为儒臣开脱,指出正因不重用儒臣,金朝才灭亡;在祭祀孔子时,让世祖知道尊儒重道的意义。 |
D.张德辉不畏强权,一心为民。他任河东南北路宣抚使时,刚一到任,便打击豪强,罢免贪官污吏,平均赋役负担,老人都不远数百里来看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2) 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及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举高第迁上蔡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谏议大夫,迁南阳太守,其治如上蔡。
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复数增秩赐金。
竟宁中,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奏请上林诸离近宫馆稀幸御者,勿复缮治供帐,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及宫馆兵弩什器减过太半。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遂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信臣年老以官卒。
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主祠。(节选自《汉书•循吏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广:扩大 |
B.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案:查看 |
C.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约束:规定 |
D.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出:调离京城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完全表明召信臣“好为民兴利”的一组是()
①其治视民如子②开通沟渎③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
④禁止嫁娶送终奢靡⑤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⑥躬劝耕农
A.①③⑥ | B.④⑤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信臣一心“为民兴利”,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
B.在少府之职时,召信臣认为皇上吃暖房种植的不合时令的蔬菜对健康不利,于是果断地奏请停止生产和供应此类蔬菜。 |
C.召信臣为人勤劳、肯卖力,而且有谋略。他一心为百姓着想,惩办贪官污吏决不手软,从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
D.元始四年,皇上下诏书祭祀有益于民的官员,召信臣榜上有名,这说明虽然他已不在人世,但其在百姓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
译文:
(2)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尽归汉使 | B.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何面目以归汉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 |
C.虞常果引张胜 | 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
乃引刀自刺副有罪,当相坐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见犯乃死,重负国犯:被冒犯。 |
B.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壮:使动用法,认为……高尚。 |
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名词用作动词,滋养。 |
D.单于愈益欲降之降:形容词用作动词,劝降。 |
对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1)①少以父任②以状语武③蹈其背以出血
(2)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吾母与弟在汉③以货物与常
(3)①何面目以归汉②何谓相坐③何以女为见
(4)①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②与君为兄弟③为降虏于蛮夷
A.(1)组中,①②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中的“以”译为“用来”。 |
B.(2)组中,①②中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中的“与”译为“给”。 |
C.(3)组中,①中的“何”译为“多么”,②③中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
D.(4)组中,①中的“为”译为“做”,②③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B.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C.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D.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虽然已投降匈奴,但仍想归汉,他私下寻求张胜的帮助,最终导致苏武被匈奴拘禁。 |
B.在伏击卫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的行动中,虞常和缑王失败了,缑王被杀,虞常被生擒。 |
C.苏武引刀自刺的就义之举,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也赢得了匈奴单于的尊重。 |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忠贞不贰的信念。 |
把文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3)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4)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素闻其名素:向来 |
B.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 判:判处 |
C.妻以平寿县主 妻:以女嫁人 |
D.会遭母忧而罢忧:父母之丧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得一项是()
A.“淮左”江淮西部,“淮右”就是江淮东部。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B.“失律”中国古典诗词对仗中的不合平仄关系规则的句子,文中指战事失利。 |
C.“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
D.“河南”黄河以南,与 “河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
C.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
D.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
(2)太宗尝问之曰:“近刑网稍密,其过安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憬,字退翁,天水陇西人也。憬少好学,志行修洁,不求闻达,宝应中,玄宗、肃宗梓宫未袝,有司议山陵制度。时西蕃入寇,天下饥馑,憬以褐衣上疏,宜遵俭制。时人称之。后连为州从事,试江夏尉。累迁监察御史,随牒藩府,历殿中侍御史、太子舍人。居母忧,哀毁几绝。服除,建中初,擢授水部员外郎。未拜,会湖南观察使李承请为副使、检校工部郎中,充职。岁余,承卒,遂知留后事。寻授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观察使,仍赐金紫。居二岁,受代归京师,阖门静居,不与人交。久之,特召对于别殿。憬多学问,有辞辩,敷奏称旨,上悦,拜给事中。
贞元四年,回纥请结和亲。诏以咸安公主降回纥,命检校右仆射关播充使。憬以本官兼御史中丞为副。前后使回纥者,多私赍缯絮,蕃中市马回以规利。憬一无所市,人叹美之。使还,迁尚书左丞,纲辖省务,清勤奉职。窦参为宰相,恶其能,请出为同州刺史,上不从。
八年四月,窦参罢黜,憬与陆贽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憬深于理道,常言:"为政之本,在于选贤能,务节俭,薄赋敛,宽刑罚。"对扬之际,必以此为言,乃献《审官六议》,上优诏答之。
时吏部侍郎杜黄裳为中贵谗谱,御史中丞穆赞、京兆少尹韦武、万年县令李宣、长安令卢云,皆为裴延龄构陷,将加斥逐。憬保护救解之,故多从轻贬。
初,憬廉察湖南,令狐峘、崔儆并为巡属刺史。峘尝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儆久在朝列,所为或亏法令,憬每以正道制之。峘、儆密遣人数憬罪状,毁之于朝。及憬为相,拔儆自大理卿为尚书右丞,峘先贬官为别驾,又擢为吉州刺史,时人多之。
憬与陆贽同知政事。贽恃久在禁庭,特承恩顾,以国政为己任,才周岁,转憬为门下侍郎。憬由是深衔之,数以目疾请告,不甚当政事,因是不相协。裴延龄奸诈恣睢,满朝侧目。憬初与贽约于上前论之,及延英奏对,贽极言延龄奸邪诳诞之状,不可任用。德宗不悦,形于颜色。憬默然无言,由是罢贽平章事,而憬当国矣。
憬特承恩顾,性清俭,虽为宰辅,居第仆使,类贫士大夫之家,所得俸入,先置私庙,而竟不立第舍田产。
十二年八月,遇暴疾,信宿而卒,时年六十一。德宗尤悼惜之,废朝三日,册赠太子太傅,赙帛五百端、米粟四百石,令鸿胪卿王权充册吊使。
(选自《旧唐书·赵憬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授潭州刺史 寻:不久 |
B.诏以咸安公主降回纥降:下嫁 |
C.窦参为宰相,恶其能 恶:厌恶 |
D.擢为吉州刺史,时人多之 多:称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阖门静居,不与人交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B.久之,特召对于别殿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C.憬以本官兼御史中丞为副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D.由是罢贽平章事,而憬当国矣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憬清廉节俭。赵憬担任使者,不谋私利;担任宰相,府中童仆如同一般士大夫家,所得俸禄,先置私庙。 |
B.赵憬为官公正。赵憬巡察湖南,令孤垣、崔儆曾派人到朝廷诋毁他;担任宰相,不计前嫌,继续任用二人。 |
C.赵憬为人正直。杜黄裳等遭受陷害,赵憬设法解救;裴延龄奸诈狂妄,赵憬与陆贽一起在皇上面前弹劾他。 |
D.赵憬精通治国。赵憬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用贤才,节约开支,减轻赋税,并积极进言,得到皇帝的肯定。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西蕃入寇,天下饥馑,憬以褐衣上疏,宜遵俭制。
(2)前后使回纥者,多私赍缯絮,蕃中市马回以规利。
(3)憬由是深衔之,数以目疾请告,不甚当政事,因是不相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