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杨琁
杨琁字机平,会稽乌伤人也。高祖父茂,本河东人,从光武征伐,为威寇将军,封乌伤新阳乡侯。建武中就国,传封三世,有罪国除,因而家焉。父扶,交址刺史,有理能名。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
琁初举孝廉,稍迁,灵帝时为零陵太守。是时,苍梧、桂阳猾贼相聚,攻郡县,贼众多而琁力弱,吏人忧恐。琁乃特制马车数十乘,以排囊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为兵车,专彀弓弩,克期会战。乃令马车居前,顺风鼓灰,贼不得视,因以火烧布,布然马惊,奔突贼阵,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钲鼓鸣震。群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枭其渠帅郡境以清。荆州刺史赵凯,诬奏琁实非身破贼,而妄有其功。琁与相章奏,凯有党助,遂槛车征琁。防禁严密,无由自讼,乃噬臂出血,书衣为章,具陈破贼形势,又言凯所诬状,潜令亲属诣阙通之。诏书原琁,拜议郎,凯反受诬人之罪。
琁三迁为勃海太守,所在有异政,以事免。后尚书令张温特表荐之,征拜尚书仆射。以病乞骸骨,卒于家。                                                        ( 选自《后汉书》)
[注]①琁:同“璇”。  ②渠帅:首领。   ③阙:朝廷,帝王所居之处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事免”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有足乐者 B.塞忠谏之路也 C.全石为底 D.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写了杨琁两件事,一是“破贼阵”,一是“辨清白”。前者主要表现其机智,后者主要表现其刚强。
B.建武年间,杨琁祖辈得到封国,传封三世,后因有罪封国被撤除,于是就在乌伤落户了。
C.杨琁用“石灰马车阵”破敌,石灰扬起,进人眼目,且刺激呼吸道,加上马车的冲突践踏,弓箭的乱发,贼兵的狼狈逃散,是不难想象的。
D.杨琁自举孝廉踏入仕途后,有所升迁,直到桓帝时才任太守之职,在任期间,政绩不凡,直到病死在任上。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因而                          ②上言政事                
③琁初孝廉                      ④陈破贼形势         
翻译下列句子。
(1)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2)潜令亲属诣阙通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
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⑵
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文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的(),他的代表作为()。
在横线上填上原文。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沿阻绝()(2)王命急宣()
(3)略无处()(4)不见月()
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三峡哪一时节的景色?渔歌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什么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下列词语。( 4分)
夫环而攻之环: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攻亲戚之所畔畔:
翻译以下句子。( 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

A.道德 B.道理 C.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D.道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本章所提观点的看法。

文段(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划线字。
⑴以头地耳⑵祲降于天⑶长跪而之⑷寡人
用现代汉语翻译:“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中“天子之怒”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面对秦王的恐吓,唐雎是怎么回应的?结果如何?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溪而渔/执策而之曰 B.至于者歌于途/命夸娥氏二子二山
C.遂书以其亭焉/之者谁 D.四时之不同/至若春和

用斜线(/)为文中画展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甲】【乙】两个选段在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