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以军中多务(         ) 
(3) 治经(         )            (4)鲁肃过寻阳(         ) 
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②然则何为使子?

阅读《晏子使楚》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12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相同?(2分) ………………【 ▲ 】。

.结合选文内容,你从下面语句中的加点字读出了哪些信息?
①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②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面对楚王的诬蔑,晏子“避席”的目的是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有力地反驳了文中楚王所说的哪句话? (2分)
.晏子能言善辩,晏子的语言值得品味。文中晏子说“婴闻之”、“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冯梦龙的《巴东下岩院主僧》一文,完成7一10题。(14 分)
巴东下岩院主僧,得一青磁碗,携归,折花供佛前,明日花满其中。更①置少米,经宿,米亦满;钱及金银皆然。自是院中富盛。院主年老,一日过江简②田,怀中取碗掷于中流。弟子惊愕,师曰:吾死,汝辈宁③能谨饬自守④乎?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注】①更:换。②简:选。③宁:难道。④谨饬自守:自己谨慎地遵守。饬chì谨慎。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一青磁碗()②携()
③更少米()④不欲使汝增罪也()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

A.至之市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 分)
明 日 花 满 其 中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自是院中富盛。
⑵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说说文中下岩院“主僧”的言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分)

(二)阅读文言文《千金买骨》回答8~11题。
千金买骨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君之()
以报君()
③天下必以王为能马()
④岂千里哉()
(2)下列句中划线词与“有以千金求千里马”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俱假山显(《于园》) B.岁大穰(《以虫治虫》)
C.吾欲辱之,何也 (《晏子使楚》) D.何都不闻消息(《人琴俱亡》)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 是 昭 王 为 隗 筑 宫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根据选文内容,请谈谈燕昭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还家()②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太守说如此()④病终()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