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讼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啖佣儿为证 啖:唆使 |
B.携出城可四五里可:大约 |
C.予族大德之德:感激 |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竟:竟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少与诸匠伍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B.以诉于官斧斤以时入山林 |
C.廷福为人伐木回为焦仲卿母所遣 |
D.度廷福且走若属皆且为所虏 |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③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②④⑤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乡人曰:“囚耳,乌足道?”(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梦登,福建人。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不携家室,与同志三数人,惘惘到县。始谒巡抚,门者索金,不应,因持刺不许入。梦登则绳床坐军门,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见,非有私谒。俟公他出,即舆前白事,奚以门者为?”门者勉为通谒。巡抚察其状,戒之曰:“君悃愊①无华饰,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梦登前曰:“孝丰俸入,岁不过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且梦登与偕来者,三数孝廉,皆读书服古,朝夕讲求,宜若可恃。”巡抚哂之。无何,卒用公式劾免,历官才三月也。
梦登居官,出无仪卫,门不设监奴,有质讼者,直诣厅事。梦登便为剖析,因而劝谕之,两造皆欢然以解。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胥吏或请事,则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转用奴隶勾检者?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县庭无事,辄独行阡陌间,与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执手论文,娓娓竟日,县人安之。
梦登之罢官也,代者至门,交印讫,长揖而去。问库廪官物,犹前官封识也。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察狱讼,曰:“悉劝平之。”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遍抵同官。曰:“梦登为县仅三月,未尝得罪百姓,有事未尝不尽心,然竟坐免,何故?”
梦登罢官,窭②甚,不能归,百姓争食之。负贩小民,侵晓,各以所羡果蔬粟米,杂沓投门外,比门启,取给饔飱,亦不辨所从来。然闲居周一岁,未尝有大匮乏。最后,县人醵③金为治归计,并制青盖为赠,题名至万人,荣其行。尝受惠于梦登者,凡数辈,徒步负担,送梦登抵其家。
(节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注】①悃愊:kǔn bì,至诚。②窭:jù,贫穷。③醵:jù,凑钱,集资。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庚寅除孝丰知县 除:废除,罢免 |
B.比出县门,终不见一胥吏 比:等到 |
C.安有子女白事父母白事:丧事 |
D.与父老商搉利病 病:病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梦登之罢官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D.尝受惠于梦登者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
B.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
C.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
D.甚善然/未娴吏事/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书者致幕下庶几/佐君不逮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看到李梦登,先是“戒之”,对他予以表扬和劝诫,体现了巡抚对他的赏识和关爱,然而自负的李梦登并不领情,巡抚只好“哂之”,以示无奈。 |
B.李梦登为官县衙不设门吏,甚至不要衙役,百姓可直达办事厅;出门不带仪仗卫队。他认为官员被称为父母官,就应该爱民如子。这体现了他廉正、亲民的特点。 |
C.李梦登任期虽短,却深得民心。他被罢官以后,因为穷困有家难回,当地百姓纷纷接济他,最后又集资、制万民伞,送他回家。这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清廉、爱民。 |
D.李梦登自认为干得不错,对于自己为什么被免职感到困惑不解,文章说是“卒用公式劾免”,其实不愿也不会迎合攀附上司才是李梦登被免职的真实原因。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若辈必欲谋食,盍罢为农,否则请俟我去耳。(4分)
②然不自省得谴所由,以书遍抵同官。(3分)
(2) 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梦登“清正廉洁”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 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论:判罪 |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俾:使 |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执:执行 |
D.叩以疑义叩:询问 |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①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②尽斥锦衣冒滥官
③撼门大哭,声彻殿庭④乃再杖七人于廷
⑤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⑥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③⑤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武宗只得称病而归。 |
B.杨慎经常讲《舜典》,以此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
C.杨慎讲究孝道,为继母服丧后才担任原官,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又请求归葬。 |
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2)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
B.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
C.多格不行 格:搁置。 |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
B.王尧臣在山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仁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葬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⑵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姚敬恒先生事略
[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所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感谢 |
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 |
C.闽督肃然颔之 颔:点头同意 |
D.遂以此落其家 落:使……衰败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B.汝亦为此恶行乎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C.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于是赵乃斋戒五日 |
D.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烟光凝而暮山紫 |
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李二曲肯定那些出生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把文言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文言文阅读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①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②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②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③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④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
(《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①司马氏:代指西晋。②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与刺史相先后卒:最终 |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幻:惑乱,迷惑 |
C.或病其为矫心病:疾病 |
D.惟其知道道:道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①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②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③ 明而自信,笃也
④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⑤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
⑥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
B.第②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
C.第③段中作者假设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但这不是大丈夫之所为,这是为了印证吴刺史的行为不是矫心。 |
D.末段指出“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表达了作者对吴以时求取文章行为的称赞。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4分)
(2)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