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同期孵化的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20是蝌蚪,平均分成A,B两组;
②A组每天饲喂5克饲料和少量甲状腺激素,B组每天只饲喂5克蝌蚪饲料,不添加甲状腺激素,其余条件保持相同;
③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要素 |
后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 |
前肢长出的平均时间(天) |
尾脱落的平均时间(天) |
尾脱落时的平均身长(cm) |
A组 |
4 |
7 |
26 |
0.75 |
B组 |
5 |
9 |
37 |
1.3 |
(1)从实验设计可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A组和B组的水量、蝌蚪的数量及大小等条件都必须保持相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B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他们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小组同学要进一步探究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再选择______________只同种、同一批的小蝌蚪,将其______________切除,其余条件应与______________组相同(填“A”或“B”)。
(5)实验中以蝌蚪作为实验材料,请你分析选用这种选材的原因或好处。
小红在探究"馒头在口腔内消化"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
A |
B |
C |
馒头碎屑或块 |
适量碎屑 |
适量碎屑 |
适量馒头块 |
试管中的加入物 |
2ml唾液 |
2ml唾液 |
|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
保温 |
37℃水浴保温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滴 |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B号试管中应加入,与A号试管形成。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结果是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变蓝,原因是:
。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以下三种处理。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试管 |
实验材料 |
唾液 |
清水 |
处理方法 |
1 |
馒头碎屑 |
2毫升 |
0毫升 |
充分搅拌后放入37 ℃温水中 |
2 |
馒头碎屑 |
0毫升 |
2毫升 |
充分搅拌后放入37 ℃温水中 |
3 |
馒头块 |
2毫升 |
0毫升 |
不搅拌,直接放入37 ℃温水中 |
(1)上述试验中,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口腔中唾液里的酶将馒头中的淀粉转变成 的缘故。
(2)5~10分后取出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发现号试管中的馒头遇碘后不变蓝;号试管中的馒头部分变蓝色;号试管中的馒头全变蓝色。
(3)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口腔中的搅拌 、的咀嚼以及的分泌都有关系。
在生物学探究学习过程中,经常要应用"问题--假设--检验--结论"的方法,在方法论上称为"假设--检验"认知模式。如下图: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的假设是:,检验的方法是:。
(2)"小麦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的假设是:,检验时应用的原理是:。
(3)"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实验的假设是:,检验后得出的结论是:。
某初中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题时,准备了馒头(碎屑与小块等量)、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
馒头形态 |
加入的物质[ |
温度环境 |
实验现象 |
1 |
碎屑 |
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 |
37℃ 10分钟 |
|
2 |
碎屑 |
2毫升清水和2滴碘液 |
37℃ 10分钟 |
|
3 |
小块 |
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 |
37℃ 10分钟 |
|
4 |
碎屑 |
2滴碘液 |
0℃ 10分钟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一组实验,实验变量是。预测实验现象,会变蓝的是号试管。通过该组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分析1号~3号试管,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的是号试管。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3)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其它因素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补加了4号试管,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判断,加入到4号试管的物质还应该有 ,对照实验是
号试管,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是 。
下面是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获得的实验结果,其中4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及2毫升清水或唾液。
( 1)A 试管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2)C和D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模拟探究的是。
( 3)根据B和D试管对照实验结果,你认为吃饭时应该(填"狼吞虎咽"或"细嚼慢咽")
( 4)本实验共设计有组对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