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
谁是你尊重的人
毕淑敏
①她是我的音乐老师,那时很年轻,梳着长长的大辫子,有两个很深的酒窝,笑起来十分清丽。学校组织“红五月”歌咏比赛,最被看好的是男女声小合唱,音乐老师亲任指挥。我很荣幸被选中。
②有一天练歌的时候,长辫子音乐老师,突然把指挥棒一丢,一个箭步从台上跳下来,侧着耳朵,走到队伍里,歪着脖子听我们唱歌。大家一看老师这么重视,唱得就格外起劲。长辫子老师铁青着脸转了一圈儿,最后走到我面前,做了一个斩钉截铁的手势,整个队伍瞬间安静下来。她叉着腰,一字一顿地说,毕淑敏,我在指挥台上总听到一个人跑调儿,不知是谁。现在总算找出来了,原来就是你!现在,我把你除名了!
③我木木地站在那里,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我灰溜溜地挪出队伍,羞愧难当地走出教室。
④三天后,我正在操场上练球,小合唱队的一个女生气喘吁吁地跑来说,毕淑敏,原来你在这里!音乐老师到处找你呢!
⑤从操场到音乐教室那几分钟路程,我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憧憬。走到音乐教室,长辫子老师不耐烦地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长了这么高的个子?!
⑥我听出话中的谴责之意,不由自主地就弓了脖子塌了腰。从此,这个姿势贯穿了我整个少年和青年时代。
⑦老师的怒气显然还没发泄完,她说,你个子这么高,站在队列中间,你跑调走了,我还得让另外一个男生也下去,声部才平衡。小合唱本来就没有几个人,队伍一下子短了半截,这还怎么唱?现找这么高个子的女生,合上大家的节奏,哪那么容易?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法子了……毕淑敏,你听好,从现在开始,你只能干张嘴,绝不可以发出任何声音!说完,她还害怕我领会不到位,伸出细长的食指,笔直地挡在我的嘴唇间。
⑧我好半天才明白了长辫子老师的禁令,让我做一个只张嘴不出声的木头人。在无言的委屈中,我默默地站到了队伍之中,从此随着器乐的节奏,口形翕动,却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⑨在那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中,长辫子老师那竖起的食指,如同一道符咒,锁住了我的咽喉。禁令铺张蔓延,到了凡是需要用嗓子的时候,我就忐忑不安,逃避退缩。我不但再也没有唱过歌,就连当众演讲和出席会议做必要的发言,也是能躲就躲,找出种种理由推脱搪塞。有人以为这是我的倨傲和轻慢,甚至是失礼,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是内心深处不可言喻的恐惧在作祟。
⑩直到有一天,我在做“谁是你的重要他人”这个游戏时,写下了一系列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后,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长辫子音乐老师那有着美丽的酒窝却像铁板一样森严的面颊,一阵战栗滚过心头。于是我知道了,她是我的“重要他人”。虽然我已忘却了她的名字,虽然今天的我以一个成人的智力,已能明白她当时的用意和苦衷,但我无法抹去她在一个少年心中留下的惨痛记忆。
⑪我们的某些性格和反应模式,由于这些“重要他人”的影响,而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童年的记忆无法改写,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却可以循着“重要他人”这条缆绳重新梳理,重新审视我们的规则和模式。如果它是合理的,就把它变成金色的风帆;如果它是晦暗的荆棘,就用成熟有力的双手把它粉碎。
⑫当我把这一切想清楚之后,一个轻松畅快的我,从符咒之下解放了出来。从那一天开始,我可以唱歌了,也可以面对众人讲话而不胆战心惊了。从那一天开始,我宽恕了我的长辫子老师,并把这段经历讲给其他老师听,希望他们谨慎小心地面对孩子稚弱的心灵。(节选自《心灵7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把“我”参加小合唱活动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①被选中参加小合唱,“我”感到荣幸→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请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的角度,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异同。
①我听出话中的谴责之意,不由自主地就弓了脖子塌了腰
②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长辫子音乐老师那有着美丽的酒窝却像铁板一样森严的面颊本文的人物描写采用了多种方法,请以第②段为例进行简要赏析。(写出两种即可)
请说说题目“谁是你尊重的人”的作用。
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第⑪段画线句的理解。
如果它是合理的,就把它变成金色的风帆;如果它是晦暗的荆棘,就用成熟有力的双手把它粉碎。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元无心
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
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化合物就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kūn)化合物。这种醌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了果蔬“新鲜”的颜色。
③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酒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iú)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选自《食品与生活》有删改)“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种食品添加剂有营养?请结合文意,概括说明。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和表达作用。
(1)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
(2)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第③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你对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圆圆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蹭蹭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
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选自《大阅读》2010年5月有改动)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我”爬山?请结合文意,概括回答。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2)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和《山就这么高》都是写如何面对困难,立意相似,但有区别。请概括两篇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题目。(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3分)
①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②你是否知道鲮鱼和鲦鱼的习性?鲮鱼喜欢吃鲦鱼,鲦鱼总是躲避鲮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鲮鱼要吃鲦鱼,飞快地向鲦鱼游去,可每次都撞在玻璃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鲮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鲦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鲮鱼也不再尝试去吃鲦鱼了!鲮鱼失去了吃掉鲦鱼的信心,放弃了已经可以达到目的的努力。
③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鲮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④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⑤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⑥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⑦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
⑧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⑨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请用文章的观点为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
阅读文章②—④段,回答问题。
(1)文章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论点?
(2)两个事例是否可以删去一个?为什么?对文章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碍是客观存在的,能不能逾越障碍,首先要看自己是不是去努力逾越。 |
| B.我们心里认为有障碍,障碍就存在;只要我们心里认为没有障碍,障碍自然就没有了。 |
| C.有些障碍其实并不存在,但是我们因为害怕而放弃了,成功的希望就没有了。 |
| D.人们常常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受自身心理因素的干扰而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
说说文章⑧⑨两段有哪些作用。
下列诗句中,最适合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
|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
|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
|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涛沙》 |
文章第⑦段说“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我们读过的名著中不少人物的经历都能印证这个观点。为这个观点补充一个名著中人物的事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题目。(共12分)
报秋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第三自然段写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使用了6个“便”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了5个“领取”,作用是什么?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
|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
|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
|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题目。(19分)
一把小刀的教益
①那位老师叫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是年逾花甲的他总有着和蔼的、极具亲和力的笑容,发根处时常残留着染发剂褪色后留下的红黄相间的颜色。
②他以前是教物理的,在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他教了我们一学期的手工课。手工课不是主课,每周只有一节,所以班里很多同学并不重视。难得的是,他上课却很认真,(甲)经常鼓励我们发挥想像力搞一些小发明,或布置一些手工作业要我们完成。而在每堂课上,他都会对这些“小作品”进行点评和打分。
③记得有一次,他要求我们“变废为宝”自制一把小刀,其实就是利用废弃的锯条,将一端磨出锋利的刃,另一端包上胶布以防扎手。他说每个人都必须完成,因为得分会记入期末的总评成绩。
④那时我特别希望自己的手工作品能够得90分以上,因为每次上课,他都会把得90分以上的作品收集起来,放在讲台上的一个“专区”里,让大家排着队上去参观。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但是,要得90分何尝容易,除非作品特别精致或者非常有创意,否则别想得到这个荣誉。
⑤为了这个梦寐以求的90分,我一回家就四处找材料,从我家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找到一根光亮干净没有锈痕的废锯条。但是接下来的工作可让我犯了难:我家没有磨刀石,这可怎么办?突然,我的脑海里灵光一闪——我家门口的楼梯不太光滑,表面上布满芝麻大小的凹坑,在上面磨锯条一定行!
⑥于是,那几天一放学,我就端一碗水坐在楼梯口,把地和锯条都洒湿,然后就撅着屁股呼哧呼哧地磨起来,一直磨到母亲叫我吃饭时,才收工回去。下班的叔叔阿姨个个奇怪地盯着我,闹不懂这个小妮子满头大汗的在搞什么名堂。就这样卖力地干了两天,我的小刀终于“完工”了!我把它捧在手里,找来一块布包好,小心地搁置起来。
⑦上手工课那天,一看到别人做好的小刀,我心里立刻凉了半截。别人的刀刃磨得又光又亮,刀锋也长;而我的刀刃在楼梯上磨得黑不溜秋的,刀锋也是短短的,只能算是“小匕首”。无奈,我只好硬着头皮把“作业”交到讲台上。
⑧老师开始一件件地“鉴赏”我们的作品了,他很认真地给每一把小刀打分,每逢有做得精致的,他都要夸奖几句,并把这件作品放到讲桌最前面的“精品区”里。突然,周围一阵大笑,只见他从一堆精致的小刀里抽出我的“小匕首”,脸上一副诧异的神情。“这是哪位同学做的?”┅┅(乙)他微笑着轻轻地把我的小刀放到“精品区”里,和那些制作精致的小刀搁在一起。
⑨其实,手工课只是中学里无关紧要的一门课,他也只是我中学时代里众多老师中的一位,但我记住了他,记住了那把小刀,更记住了在那堂课上,记住了当他将我那丑陋的作品轻轻放进“精品区”时,脸上挂着的微笑。
⑩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别人就不会轻视我!直到现在,但凡我做一件事情,纵然身边高手如云,我也绝对不会为自己的弱势而自卑。因为我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对得起天地良心。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中心事件。
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原句:上手工课那天,一看到别人做好的小刀,我心里立刻凉了半截。
分析:“凉了半截”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别人做的又光又亮的小,我感到惭愧、沮丧。
原句:我把它捧在手里,找来一块布包好,小心地搁置起来
分析: 甲、乙两处划线描写刻画了老师什么特点?分别做具体分析。(4分)
选文第⑧自然段省略号处写老师脸上一副诧异的神情,问是谁的作品。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像,以第一人称简要描述我那时紧张尴尬的情景。(5分,有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不超过80个字)
题目是“一把小刀的教益”,读完全文,请说一说文中的“我”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益?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对你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