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民众获取知识、传承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渠道。
材料一 近年,微博阅读、手机阅读成为时尚。那种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地铁、公交车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公众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垃圾信息泛滥成灾,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文化正在倒退:有人则认为,信息丰富多元,碎片化阅读有利于丈化和知识的传播。
材料二 面对碎片化阅读的发展趋势,推动全民阅读要研究如何使阅读内容更加适应碎片化时代,以碎片化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可行的举措是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研究,使优秀阅读内容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适合碎片阅读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参考。
为推动阅读,我国巳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但这仍未改变我国公共阅读资源的稀缺、公共文化服务所提供的阅读与公众自身常常关系不大等现状。因此,全民阅读活动要真正有成效,不能仅仅限于一般的号召,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区分不同的人群,做到有针对性,还要持之以恒。
(1)结合材料一,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知识,分析如何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
(3)结合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请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出两条建议。
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一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一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上述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说明了什么?
(2)当前我们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
材料一:“中国蓝,蓝动天下”。这已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浙江卫视打响传媒品牌的野心。蓝色代表着“蓝海”,象征着浙江卫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江南文化品质的本色;地球上最大面积是蓝色的,海阔天空,蓝象征着生生不息、波澜壮阔和放眼天下。
材料二:自确立“中国蓝”品牌战略以来,浙江卫视传统的人文主义重装上阵,以一种崭新的概念诠释“中国蓝”中那一笔“春来江水绿如蓝”。如推出的《浙江文化地理》等节目融合了天文、历史、地理等元素,综合了新闻、纪录片、电视散文等电视语言于一体,全景式展现浙江悠久人文历史和多样自然面貌的大型纪录片,呈现给观众非同一般的视觉观感和精神享受。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浙江卫视 “中国蓝” 文化的特点。
关中、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缘上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远古氏族文化,华夏寻根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儒释道文化遗址众多,在发展文化旅游合作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2010年2月7日,关中——天水经济区“七市一区”在陕西省宝鸡市举行的文化合作与发展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共同签订了文化合作与发展战略枢架协议,发表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合作与发展共同宣言》,率先奏响了文化合作最强音,拉开了关中——天水经济区辉煌发展的序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加强文化合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衡、不公平现象。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公平分配这些资源,规范学校收费,使老百姓感受到公正、公平,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重点讨论的内容。不少网站开设专栏,让公从参与讨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部分公从的观点还成为弄虚作假府决策的依据。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你认为公民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参与民主决策?
(2)某市物价部门计划举行一次关于“教育收费”的听证会,请你设计听证会的参加对象,要求听证会能够反映不同方面的声音。
(3)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针对材料中的问题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请你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区域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加强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