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⑦约:约定,结盟。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魏来求救数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秦灭韩亡魏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 |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
C.先生坐,何至于此 大王之救不至 |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文靠 让秦王屈服,乙文凭 让秦王信服。
《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从言外之意的角度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筠芝亭,浑朴①一亭耳。然而亭之事尽②,筠芝亭一山之事亦尽。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后此亭而楼者、阁者、斋者,亦不及。总之,多一楼,亭中多一楼之碍;多一墙,亭中多一墙之碍③。太仆公造此亭成④,亭之外更不增一椽⑤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此其意有在也。亭前后,太仆公手植树皆⑥合抱⑦。(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浑朴:浑厚朴实 ②尽:全 ③碍:妨碍 ④成:完成 ⑤椽( chuán)椽子
⑥皆:都 ⑦合抱:两臂围拢(多指树木、柱子等的粗细)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至 于 园 可 无 憾 矣下面哪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 )
A 池中奇蜂绝壑绝巘多生怪柏
B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C以实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主人处处款之然而亭之事尽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哪一项?( )
A.富人于五所园也 | B.非显者刺 |
C.葆生叔同知瓜洲 | D.四围灌木蒙丛 |
翻译句子。
①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②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于园》这篇园林小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手法,营造丰富的意境。请以文中划线句为例分析其表现特色。
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名臣。 ②有中外亲:有中表兄弟 有中,人名 ③冢:坟墓解释划线的词语:
云()耕者入坏冢而得()翻译文中画线句:
本文表现了韩魏公的品质。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持汤沃灌(热水) B俟其欣悦(观察)
C 腰白玉之环(腰佩) D 援疑质理(询问)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高可二黍许
B 马之千里者余之从师也
C 无从致书以观不敢出一言以复
D 候其欣悦其真不知马也下列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是写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志趣爱好及生活状况,他有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和著文章。 |
B.甲文中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因是不慕荣利,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
C.乙文主要写了作者少时读书之难,抄书之苦及从师求学时生活的艰苦,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
D.乙文可知作者最终取得成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刻苦好学,二是博览群书,三是虚心请教。 |
把下列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课外文言文阅读。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
所成,蜚声文坛。(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
顿的
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a.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
b.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恰当的是()
A.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B即书诗四句(书信)
C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D见往事耳(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忽啼求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B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D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则用仲永的例子说明如果不学习,再聪明的人也会变为常人,或者比常人还不如,从反面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
B第二则用吕蒙的例子说明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人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从正面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
C两篇都采用见闻录和问答的形式记叙了他们成长的过程,,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练。
D两篇文章的主题相同,都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学习,应该认真学习。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