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8题,共1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A.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嗟乎,道之不传也久矣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D.是故圣益,愚益愚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有学问的人
B.彼与彼年相若也相若:相似
C.君子不齿不齿:看不起
D.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不一定

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人非生而知之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于其身也,耻师焉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B.①今其智反不能及②尔其无忘父之志
C.①不拘时,学于余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
D.①余嘉能行古道②孰能讥之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所讲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不拘于时,择师教其子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D.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之因

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师道之不也久矣 B.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

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两项是(  )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没有贵贱、(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距离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

A.本文为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学“古文”而作,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意义深远。
B.第二段中作者运用多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揭示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及危害,层次分明,析理深刻。
C.第三段举事例,引言论,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主要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和“以圣人为师”的择师标准。
D.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笔力雄放的风格在本文中有充分的体现,文中的语言长短句相间,整散句结合,气韵流畅,表现力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梁惠王章句下 • 第十章》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
(2)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路》)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2)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注]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2、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尝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知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①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
注释①三王:夏、周、商三代帝王。出自《庄子•在宥 》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②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尝出乎众哉!
2、庄子在文中提出人性的一个共同弱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①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②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③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注] ①垩(è):白灰。漫:涂。 ②斲(zhuó):同“斫”,砍。 ③质:质对,对象。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则寓言表达了庄子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