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政治家在一次会议后说:“会议的结果是对印度支那、东南亚和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贡献,这些结果令人信服她证实了国际上的一切分歧是可以通过和平协商得到解决的。”这次会议
A.中国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指导 |
B.体现了我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重大转交 |
C.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
D.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
A.敢于挑战权威 | B.不赞成柏拉图的主张 | C.忘恩负义 | D.求知欲强 |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是
A.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
B.仁者爱人,爱人有差等 |
C.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提倡法治 | B.恢复周礼 | C.主张德治 | D.反对战争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 |
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A.因材施教的原则 | B.有教无类的思想 |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 D.循循善诱的说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