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其指导思想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共“七大”确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共“十五大”又把什么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江流域某遗址发现了大量稻杆、稻谷,其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在黄河流域某遗址的许多洞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粟粒。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最早种植“稻谷”、“粟粒”的原始居民;由此推断我国最早在什么时候已出现原始农耕?
材料二: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几十年后,国家粮仓丰满……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上
(2) 材料二中汉初“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任答两点即可,2分);结合材料说明这些措施取得的效果。
材料三:(东晋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材料三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请指出其原因。(任答三点即可,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2)材料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是由谁最先开创的?有何意义?
材料三:观察下图

(3)根据材料指出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什么?反击匈奴胜利有什么重要作用?
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4)根据材料指出董仲舒给汉武帝的建议是什么?这个建议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的措施对西汉统治的影响。( 2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下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物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崇尚武力),非可文治(难以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帝王的家中),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1)商鞅变法时, “不法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2)材料二中“秦王”指的是谁?“秦王扫六合”之后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统治。
材料三: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三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4)以上三人实行的政治措施产生了什么共同作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因报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孔子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
——钱穆《国史大纲》
(1)从材料一中看,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最大贡献是什么?他在政治方面还提出了什么重要的学说?
材料二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从汉代以来,孔子一直被放在一个神坛上作为“圣人”的代表。
——何燕江《孔子》
(2)在汉武帝时期,孔子是如何“被放在神坛上”的?
材料三 中华文化曾以博大的胸襟、精深的内涵、恢弘的气度以及蓬勃的生机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结合秦汉时期的文化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