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美梦"被鸦片战争的大炮击碎后,孙中山为实现救国梦领导了哪场革命?
(2)毛泽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救国梦",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3)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是什么?
(4)20世纪70年代末,为实现富国梦,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创造性举措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问答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中国成立 俄国二月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改革的区别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世界的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6月4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演讲时声称,“印度与中国在陆地上接壤,日本与中国则经海洋接触。然而,1500多年以来,中国同日本、印度的关系从来不曾圆满。”
(1)材料中“1500多年以来,中国同日本、印度的关系从来不曾圆满”。请你举出古代史上中日、中印友好史实各一例加以驳斥。
材料二:2014年3月8日,全国人大会议上,外交部长王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至于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作榜样。”(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
(2)一战前,英、德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组建了哪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3)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哪场战争?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4)你认为造成目前中日关系僵局的原因有哪些?

伟大的转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材料一: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自己的。
材料二: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农村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有什么好处?
(2)我国第一批建立的经济特区还有哪些?
(3)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指的是什么?

阅读《隋大运河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1)隋朝大运河是谁开凿的?它的中心是什么?隋朝大运河共分四段,连接长江和淮河这一段的名称是什么?
(2)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作用?
(3)除大运河外,隋朝还修建被后世称赞为“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的著名工程,这工程是什么? 这两大工程有什么共同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如右图)。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国内外媒体、学者普遍认为此次会议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改革的“方向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三中全会”

时间
三中全会
决策
1978年12月18日—22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确立邓小平为核心的党领导集体。
1984年10月20日
十二届三中全会
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8年9月26日—30日
十三届三中全会
适逢新旧两种体制转换,因此治理和整顿了经济秩序。
1993年11月11日—14日
十四届三中全会
提出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8年10月12日—14日
十五届三中全会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3年10月11日—14日
十六届三中全会
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
2008年10月9日-12日
十七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土地流转,激活农村金融。
2013年11月9日—12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383“改革方案。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十二届三中标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2)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教材简要说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2个特征即可)。
(3)从十五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来看,我国改革的着重体现在农业、科技等民生问题上,由此简要说明我国改革的立足的点什么?为什么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改革的“方向标”?

节俭、廉政、实干兴邦是时代热点话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汉景帝曾先后三次下诏书痛斥吏治腐败。汉景帝对贪赃枉法的罪犯处理很严。他规定:官吏收受贿赂,要没收财物并治罪,参与投机经营的也按贪赃枉法处理。
材料二: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置三公,分工明确。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加强对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子弟监察,严禁他们为非歹。
材料三:明太祖十分注意抑制豪强,整顿吏治。明太祖禁止繁文虚词。有一次,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书言事,明太祖叫人来读,读到6370字时,听到的还是全是空话,气得叫人把茹太素打了一顿。第二天读到16500字,才涉及本题。报告讲了五件事情,其中四件可行,太祖马上命人实行,并表扬茹太素是忠臣。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文帝景帝怎样的执政理念?简析西汉初年,文帝景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监察百官的官职是什么?汉武帝加强对地方官监察建立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反映了明太祖怎样的执政朝风?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廉政建设具有怎样的变化特征?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启迪?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