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珠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旧唐书》
材料二:下图
材料三:2008年3月14日开始,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先后发生了多起打、砸、抢、烧暴乱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起事件完全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起来的。”几十年来,达赖集团在反动势力和藏独分子的支持下,从事了大量的分裂祖国的活动。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与西藏地区的关系?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辖,当时的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看待达赖集团的这种分裂行为?你认为藏族地区今后继续繁荣进步的保证是什么?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德国总理默克尔不远万里到东京给日本人上了一堂历史课。这一事件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德、日两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事年表
1940年9月27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1945年5月8目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下跪。对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的暴行表示忏悔。
1975年8月15目日本首相三木武夫参拜靖国神社。开启了日本首相在“终战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之先例。
2015年3月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日本“朝日新闻”发表演讲,劝导日本要正视历史。
2015年3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专访时表示,慰安妇是“贩卖人口”的受害者,企图掩盖侵略本质。
材料二:默克尔感叹她发表演讲的3月9日正是当年岩仓使节团踏上德国领土的第142个轮回日,……岩仓具视考察团当年孜孜不倦地拜德为师让她看到了日本民族强烈的求知欲和广纳百川的精神,并愿相信这一美德是日本的传统并将会继续发扬光大。可是许多人会问,在当今科学技术、社会福利、高等教育、议会制度和工业制造都能与德国一较高低的日本,日本人还能向德国人学什么呢?
——辜学武《以“自我清算”换“邻国宽恕”》
请回答:
(1)轴心国集团是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勾结,那么正义的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分)请说出一个盟军联合在欧洲打击法西斯的军事行动。(1分)
(2)材料二提到日本民族有“强烈的求知欲”,请以古代中日交往的一个事例加以证明。(1分)
(3)材料二中默克尔提到的。142年前日本岩仓使节团到德国考察学习,推动了当时日本正在进行的哪一重大变革?(1分)这次变革后日本对外走上了什么道路?(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当今日本需要向德国学习什么。(1分)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3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二: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33—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1分)举出一例推动这一趋势的重大政治事件。(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1分)他所说的“第二步”在我国是如何实现的。(1分)
(3)材料三中所说,党在民主法治建设上“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分别是指什么?(2分)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某校九年级的同学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回望历史上的“三大盛世”。
【图片看历史】甲同学展示了两组图片:
第一组
第二组
(1)请观察这两组图片说出盛世的两个共同特征。(2分)
【古人述历史】乙同学查阅史书,找到了三段材料: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史记·孝文帝本纪》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贞观政要·政体》
“为治之道,在于休养生民,而民之所以休养,在于去其累民者。使其心宽自得,以各谋其生,各安其业。”
——《清实录·乾隆实录卷十》
(2)根据材料归纳出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1分)以上观点与诸子百家中的那一学派思想最为接近?(1分)
【今人评历史】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而且盛世的倾颓,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定局。丙同学从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两个观点:
绝对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掌握在汉文帝、景帝、武帝或唐太宗、武后、玄宗或清康熙、雍正、乾隆手中,因为他们优异的个人特质,可以成就盛世,但如果碰上庸碌无为的皇帝,就会连守成都做不到,至于碰上个昏庸无道的暴君,那就只会搞得天下大乱了。
——陈勤《回望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历史上的统治集团在进入盛世后,大多趋向“持盈保泰”、“护守成宪”,满足于维持现状,……乃至纵情于声色犬马,陶醉于歌舞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性。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在这种状态下不断滋长,日积月累,变小患为大患,一朝爆发,遂致不可收拾。
——姚有志、李元鹏、钟少异《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的理性审视》
(3)以古鉴今是史学的重要功能之一。请你根据这两段材料以简练的语言为我国执政党提两点执政建议。(2分)
(8分)九年级某班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天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美国。在这一次全人类的英勇战斗中,美国在作为民主世界的兵工厂上,在作为第二战场的主要担负者和太平洋战争的最大担负者上,已经建立了不朽的伟绩。而在战后,为了确保世界的和平和民主化,美国显然也将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 (据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社论)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挚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也动情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材料三:2014年11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经过35年发展,中美关系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美应该合作、能够合作的领域更加广阔。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承前启后、开创未来,把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落到实处,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更多更好惠及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我愿同奥巴马总统一道为此作出努力。
(1)《解放日报》作为中共在抗战时期的理论刊物,为什么给予美国如此高的评价?(2分)
(2) 尼克松访华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1分)双方签署并公开发表了什么文件?(1分)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此时美国急于改变 “25年没有交往”的原因?(至少回答两点2分)
(3)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双方落实“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有利因素?(至少回答两点,2分)
美丽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更加美丽,却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在太空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蓝色的星球,他说:这个星球不应该叫做地球,而应该叫做水球。
材料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下列是不同时期的能源产量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恶化。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每年的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1)是哪一位航海家率领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2分)
(2)材料二图一所示英国煤产量从1790年后逐年增长,这主要由于哪位机械师的重大改进?促使图二石油产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图一、图二所示的时期,标志着人类分别进入了什么时代。(2分)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设立“世界地球日”的原因是什么?请你为2015年的“世界地球日”设计一条宣传口号,来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