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
|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
|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
|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
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
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
|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
|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
|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
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是消极的抗倭。”这一
观点认为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
|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必须要求 |
| C.受内外形势发展影响的结果 |
|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
宋人朱或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
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
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
|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
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这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
|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
|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
|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帝国。在漫长的边境线
上,驻军对周围胡人严加防范或在其可能威胁到帝国安危之前就予以消灭,而在帝国内部腹
地,则是另外一番山水田园男耕女织的惬意生活。张二郎就是此时生活在江南扬州城郊的农
夫,他遇到的情况最可能是
| A.闲暇时,与妻张王氏一起用花楼机纺棉,预制过冬棉衣 |
| B.趁冬日水浅维修本村小清河畔的筒车,以备来年春耕取水 |
| C.秋后往集市贩卖新米,换得银两后往邸店兑换飞钱筹买耕牛 |
| D.耕织富裕之余为家中添购瓷器,竟无意中购得一件粉彩花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