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于北魏,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注释】①露布:公开的文告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泯然众人矣(消失) |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
C.寻复南奔(不久) | D.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责备) |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并自为其名为崔道固城局参军 |
B.不能称前时之闻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
C.自是指物作诗立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 |
D.于舅家见之与道固俱降于北魏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从方仲永失败和傅永成功的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道理?
道旁苦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折枝:压弯了树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解释加点的字。
(1)尝与诸小儿游( )(2)诸儿竞走取之( )(3)惟戎不动( )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选出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 B.何不试之足 |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D.观之正浓 |
所选语段写的是 之趣。
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 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解释加点词语
①天帝使我长百兽 ②以为畏狐也
③故遂与之行 ④兽见之皆走与“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而忘操之 | B.至之市 | C.是吾剑之所从坠 | 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翻译句子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2分)
译文: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的一类人(2分)
(届中考山东济南卷)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后面小题。(共6分,每小题2分)
记六一①语
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③,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②顷岁:近年。③指擿:批评指正。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
(届中考湖南株洲卷)
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鸟大集。使(刺史)检有实,旌表门闾。
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鸟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鸟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群鸟争来食之 ②其后数如此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莫不竞凑,非有灵也。
24.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