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吁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 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
(选自王充《论衡.书虚篇》)
[注释]①延陵季子出游:延陵,地名,今江苏武进。季子: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游:外出游历。②遗金:丢失的金子。③裘:皮衣。④吁:招呼,喊。⑤瞋目拂手:瞪着眼睛,拍打着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季子谢之(       )     ②遂去不顾(       )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阅读这则短文后,你是如何评价这位“薪者”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乎?()(2)人不其忧()
(3)疏食饮水()(4)匹夫不可志也。()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呢?
《论语》十二章中第一、二、四章都说到了学习方面的同一个问题,是什么?请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学习方面的事例,谈谈你的经验或者教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爱 莲 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不蔓不() (2) 亭亭净()
(3)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4) 陶后有闻()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陶渊明爱菊无有偶 B.香远清精求精
C.陶后有闻屡见不 D.乎众矣因地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阅读下面文言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2)必得能裨补阙漏阙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对文章内容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B.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其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C.本文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D.作者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严明赏罚。

诸葛亮在中国民间,是智慧的化身,但其根据更多的是“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传说、故事。那么在读完诸葛亮自己写就最能反映历史真相的《出师表》后,你还认同他是“智慧的化身”吗?请结合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4)不
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古诗文阅读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足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B.余人各复至其家(邀请)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D.如外人(全、都)

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业中轩敞者
B.忘路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
C.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
D.屋舍俨开朗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黄发垂髻”,是用借代的写法,指桃花源中的老老少少。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