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阴县,“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已”
——《近代中国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 中国茶叶产销量及产销值统计(1836~1838年、1894年)
年代 |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
1894年 |
||||
项目 |
数量(万担) |
比例% |
价值(万两) |
数量(万担) |
比例% |
价值(万两) |
内销 |
165.29 |
76.78 |
1414 |
171.48 |
44.32 |
1467 |
外销 |
50 |
23.22 |
769 |
215.44 |
55.68 |
3317 |
产量 |
215.2 |
100 |
2183 |
386.92 |
100 |
4784 |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中国农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2)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经济成分?据材料提取相关信息。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盛顿,异人也。……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号位,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 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徐继畲推崇华盛顿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材料二(制宪会议时)华盛顿只在每天开会和散会时就座主席台,作为会议开始和结束时的礼仪。其他时间,他都坐在弗吉尼亚代表团的桌子旁。以普通代表的身份参加讨论和投票。他在会上一共发言三次。第一次是在第一天,当选主席后致简短答谢辞。第三次是在最后一天,问由他保存的会议记录以后怎么办。第二次也是最后一天,对戈汉姆的一项动议表示附议。
——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2)为什么身为主席的华盛顿一直参加制宪会议却又发言不多?
材料三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从政治体制的角度来说,“美国革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主要是指什么?美国独立后华盛顿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咯·孙文学说》(1917年—1919年)
材料四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中国”的?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1)材料一中鲁迅先生对秦始皇的“焚书”政策有何评价?(2分)你是如何看待“焚书”政策的?(2分)
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1分)这一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2分)
材料三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日:“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勿断断乎不可弃……”圣祖览(施)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O
(3)材料三中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什么决策?(1分)这一决策有何影响?(2分)
(4)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3分)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印度分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印度斯坦国家和巴基斯坦国家,两国都获得自治领地位;(二)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巴基斯坦包括西旁遮普、信德、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东巴基斯坦包括孟加拉和阿萨姆的一部分。印度联邦则由原英属殖民地其余行省组成;(三)在印度分治前,先解决旁遮普和孟加拉两省的划界问题,但两省是否一分为二由两省立法议会投票决定;(四)印度制宪议会也一分为二,归属各自国家;(五)授予土邦自由选择加入两个自治领中任何一个的权利,如果不愿加入,可以保持与英国的原有关系,但不享有建立自治领的权利。
——“蒙巴顿方案”
请回答:
(2)印巴分立的原则是什么?这体现了英国殖民主义者怎样的政策?
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为何却以印巴分立的形式取得独立?
第一条第一款 自1947年8月15日起,应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分别称为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二款 上述两个自治领……称为“新自治领”……
第二条第四款 本条中任何规定均不得解释为阻止印度土邦加入任何一个新自治领。
……
第五条 两个新自治领均应由英王陛下各指定一名总督,代表英王陛下治理该自治领。
请回答:上述材料节选自什么文件?
该文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述材料中的第二条第四款的内容后来引发了什么战争?
上述材料中的第五条说明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