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每空0.5分,共3分)
(1)略无阙处 ( ) (2)虽乘奔御风 ( )
(3)负势竞上 ( ) (4)望峰息心 ( )
(5)经纶世务 ( ) (6) 猛浪若奔 (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2分,共6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每空一分,共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感情不一,说说具体有什么不同。 (4分)
选取富春江或者三峡之美写一段导游词。(4分 )(不少于50字)
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题目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箭:小竹。③庥:同“休”,休息。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4分)
(1) 民桥其上 () (2 )逾石而往有石泓()
(3)北堕小谭 ()(4)心乐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2) 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简要概括。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10分)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ò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 乃 忍 小 忿 而 存 大 信解释文中加点的字。(3分)
①俄( )②狱( )③忿(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豪杰并起()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③利尽南海()④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翻译下列语句(4分)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B.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文: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①曹操:
②诸戎、夷越: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2分)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两个即可)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郑人有欲买履者(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先自度其足(4)宁信度 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下列划线字。
(1)不亦说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是知也(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 (2分)
A.学而时习之 | B.温故而知新 | C.择其善者而从之 | D.人不知而不愠 |
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